
[economical] 儉省節約
刻苦儉約
(1).儉省;節約。《荀子·非十二子》:“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後漢書·郎顗傳》:“夫救奢必於儉約,拯薄無若敦厚。” 唐 杜甫 《送盧十四弟侍禦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詩:“儉約前王體,風流後代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 曹靖華 《往事漫憶--懷周6*恩6*來同志》:“你平易近人,自奉儉約,也是舉世罕見的。”
(2).簡單;單純。 葉聖陶 《倪煥之》一:“他看 煥之 有一對敏銳而清徹的眼睛;前額豐滿,裡面蘊蓄着的思想當然不會儉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儉約漢語 快速查詢。
"儉約"是現代漢語中表示生活态度的重要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物質消費上節制有度,避免奢侈浪費。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由"儉"與"約"二字複合構成:"儉"強調節省不奢,"約"側重自我約束,二字組合形成"通過自我約束實現節約"的完整語義。
從詞源考證,《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已有"儉,德之共也"的記載,将節儉視為基本道德準則。漢代《說文解字》釋"儉"為"約也",說明二字在古漢語中互為訓釋的關系。至宋代《朱子語類》提出"儉約是養德之基",進一步确立其在儒家倫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現代社會語境中,該詞被賦予新内涵。參照教育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19),"儉約"不僅是個人美德,更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方式,涵蓋節約能源、減少浪費等具體行為準則。國家發展改革委《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方案》特别強調"弘揚儉約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設中的現實意義。
權威辭書系統收錄的同義詞包括:"節儉"(《漢語大詞典》)、"節用"(《古代漢語詞典》)。反義詞體系則含"奢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揮霍"(《新華成語詞典》)等詞彙。值得注意的是《辭海》(第七版)特别指出:"儉約不同于吝啬,前者重在合理節制,後者屬于過度克己"。
曆代典籍中,司馬光《訓儉示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以及《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訓誡,均構成中華文化崇尚儉約的價值傳統。這些經典論述現已被收錄于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儉約”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節約使用資源、避免浪費的行為或态度,其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杜甫詩句“儉約前王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傍概鞭笞鸾鳳跛鼈昌箓沖雲破霧吹毛箠損蹈禍燈會電綫敵方都梁香獨到發髲吩呶扶救高分子化工寒蟬仗馬含殓喉擦音堅持改革開放監犯膠杯架設驚憤禁遮窘困镌蕩踞守靠身枯稿戀戀難舍連枝共冢靈物柳樓龍禁論解棉衣男唱女隨破理鉛察千恩萬謝虔娃青菜劉乳雉商品糧生礦叔舅死孝誦斥宿憤縮微卡片桃源想騰陵鐵叉鐵界尺停斷同然一辭下服小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