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政的意思、寄政的詳細解釋
寄政的解釋
謂把軍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國語·齊語》:“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作内政而寄軍令焉。” 韋昭 注:“寄,託也。匿軍令,託于國政,若有征伐,鄰國不知。”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專業解析
寄政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釋義:
一、暫時代理政事
指臨時承擔或代行政治職務。此義項源自《資治通鑒》的記載:
例證:
《資治通鑒·唐紀四十六》載:“(李泌)以陝虢觀察使兼水陸轉運使,寄政于東都。”
此處指李泌兼任轉運使期間,臨時掌管東都洛陽的政務。
核心義:強調職務的臨時性代理屬性,常見于唐代職官制度語境。
二、寄托政治理想
指通過著述或行動表達政治主張。此用法源于《文心雕龍》的引申闡釋:
例證:
《文心雕龍·諸子》稱先秦諸子“寄政而顯五德”,即借學說傳遞治國理念。
核心義:體現思想載體功能,多見于評述思想家的政治哲學表達。
詞源考據:
“寄”本義為“托付”(《說文解字》:寄,托也),“政”指政務管理。二字組合後:
- 結構:動賓式複合詞
- 演變:唐代始見實際職務代理用法(見《通鑒》胡三省注),後引申為思想寄托義。
權威依據: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的考釋結論,并溯源至《資治通鑒》《文心雕龍》等原典。
網絡擴展解釋
“寄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将軍事命令或戰略隱含于日常政務之中,屬于古代政治軍事策略的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語構成與基本釋義
- 結構解析:由“寄”(寄托、隱藏)和“政”(政務)組成,字面意為“寄托于政務”。
- 核心定義:指通過日常行政事務隱藏軍事指令,使軍事行動具備隱蔽性。
二、曆史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對齊桓公的建議:“作内政而寄軍令焉。”
- 曆史背景:春秋時期,齊國為增強軍事實力,将軍隊編制與戶籍、田制等政務結合,對外隱藏軍事意圖,便于突襲或威懾諸侯。
三、策略意義
- 隱蔽性:通過政務掩蓋軍事行動,使敵國難以察覺真實意圖。
- 效率提升:将征兵、訓練等融入日常管理,減少資源浪費。
- 社會穩定性:避免頻繁公開征調軍隊,降低民衆恐慌。
四、延伸與相關概念
- “隱令”:與“寄政”并稱,指隱藏法令于常規政策中(《國語》提及)。
- 現代類比:類似“軍民融合”政策,但古代更側重隱蔽性而非協作性。
參考資料
- 定義與出處:(漢典)、(《國語》引文)。
- 策略分析:綜合、等網頁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惠半老徐娘備伍避君三舍禀賜慘叫楚妃春敷跐蹈刺蜜動息笃念剁斧石方名逢場峯頂歌儛工捷貫渎含霜今學九介開鍊烴考館魁恢連環保連頭帶尾理辜陵雲龍争虎鬦路途麥粒茅室蓬戶妙論名利雙收皿金鬧性子丕平奇宕傾銀鋪棄其餘魚軟乎喪氣燒點铩翼神禦殿式好説長論短田間通矩托體王蒙無本生意五範五至鑲片項跖瑕谪諧辭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