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政的意思、寄政的詳細解釋
寄政的解釋
謂把軍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國語·齊語》:“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作内政而寄軍令焉。” 韋昭 注:“寄,託也。匿軍令,託于國政,若有征伐,鄰國不知。”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網絡擴展解釋
“寄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将軍事命令或戰略隱含于日常政務之中,屬于古代政治軍事策略的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語構成與基本釋義
- 結構解析:由“寄”(寄托、隱藏)和“政”(政務)組成,字面意為“寄托于政務”。
- 核心定義:指通過日常行政事務隱藏軍事指令,使軍事行動具備隱蔽性。
二、曆史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對齊桓公的建議:“作内政而寄軍令焉。”
- 曆史背景:春秋時期,齊國為增強軍事實力,将軍隊編制與戶籍、田制等政務結合,對外隱藏軍事意圖,便于突襲或威懾諸侯。
三、策略意義
- 隱蔽性:通過政務掩蓋軍事行動,使敵國難以察覺真實意圖。
- 效率提升:将征兵、訓練等融入日常管理,減少資源浪費。
- 社會穩定性:避免頻繁公開征調軍隊,降低民衆恐慌。
四、延伸與相關概念
- “隱令”:與“寄政”并稱,指隱藏法令于常規政策中(《國語》提及)。
- 現代類比:類似“軍民融合”政策,但古代更側重隱蔽性而非協作性。
參考資料
- 定義與出處:(漢典)、(《國語》引文)。
- 策略分析:綜合、等網頁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寄政
寄政(jì zhèng)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其拆分部首為寸和頁,總計5個筆畫。該詞源自古代,是由古漢字發展演變而來。
在繁體字中,寄政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寄政的寫法稍有不同。寄字古時稱為“祭”,政字古時稱為“徴”。因此,古人在書寫寄政時,使用的是“祭徴”。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寄政的寫法。
例句
1. 這封信是我寄政給你的,裡面有一些重要的文件。
2. 我今天收到了一封寄政給我父親的信,是他的朋友寫來的。
組詞
1. 政務(zhèng wù):指政府機構處理的各類事務。
2. 寄居(jì jū):指在外地居住或逗留。
3. 政策(zhèng cè):指國家或機構為解決某一問題或發展某一領域而制定的方針、辦法。
近義詞
政函、政信、行政信件
反義詞
收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