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斁的意思、怠斁的詳細解釋
怠斁的解釋
怠惰厭倦。《明史·馮從吾傳》:“勵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
詞語分解
- 怠的解釋 怠 à 懶惰,忪懈:怠惰。怠倦。怠工。懈怠。 輕慢,不尊敬:怠傲。怠慢。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斁的解釋 斁 ì 解除。 厭倦;懈怠;厭棄:“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盛大的樣子:“庸鼓有斁,萬舞有奕。” 終止。 斁 ù 敗壞:“耗斁下土,甯丁我躬。”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怠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怠”和“斁”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以從這兩個字的字義及其組合來理解。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字義分解:
- 怠 (dài):本義指松懈、懶惰、輕慢、不恭敬。如《說文解字》釋為“慢也”,《廣韻》釋為“懈也”。引申為疏忽、怠慢。
- 斁 (yì / dù):這是一個多音多義字。
- 讀yì 時,主要有以下含義:
- 厭棄;厭倦;懈怠:如《說文解字》釋為“解也”(此處的“解”有松懈、懈怠之意),《爾雅·釋诂》釋為“厭也”。《詩經·魯頌·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鄭玄箋:“祜,福也。國人無不法效之者,皆庶幾力行,自求福祜。”其中的“斁”有懈怠、停止追求之意(與“怠”義近)。《詩經·大雅·雲漢》:“耗斁下土,甯丁我躬。”鄭玄箋:“斁,敗也。”這裡的“耗斁”指損耗敗壞,也隱含了(因天災)而懈怠、荒廢之意。
- 終止;敗壞:如《尚書·洪範》:“彜倫攸斁。”(常理敗壞)。
- 讀dù 時,意為“敗壞”,如《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斁,敗也。”但這個讀音和義項相對少見。
-
組合義“怠斁”:
“怠斁”一詞中的“斁”,根據其與“怠”組合的語境,通常取其yì 音下的“厭棄、厭倦、懈怠” 之義。因此,“怠斁”是一個同義複合詞,表示:
- 懈怠荒廢:指在職責、工作或追求上松懈懶惰,荒廢正業。
- 厭倦松懈:指對某事失去興趣和熱情,變得懶散、不積極。
- 輕慢不敬:帶有對事物或職責不夠重視、不夠恭敬的含義。
-
用法與語境:
“怠斁”多見于古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經典和史書中,常用來描述君主、官員或民衆在德行、職守、教化等方面的松懈和廢弛,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或被動放棄努力、導緻事業或道德衰敗的狀态。
- 例如,在描述政治或社會風氣時:“政教怠斁”(政治教化懈怠荒廢)。
- 在描述個人行為時:“學業怠斁”(學習荒廢懈怠)。
-
怠斁 (dài yì) 意指懈怠荒廢、厭倦松懈、輕慢不敬。它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強調因懶惰、厭倦而導緻的對職責、事業或道德追求的松懈和荒廢狀态,是一個帶有批評意味的古語詞彙。
權威參考來源(基于經典辭書與文獻):
- 《漢語大詞典》:對“怠”和“斁”均有詳細釋義,并收錄“怠斁”詞條,釋義為“懈怠厭棄”。(注:因無法提供有效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名稱)
- 《說文解字》 (許慎 著):釋“怠”為“慢也”;釋“斁”為“解也”(段玉裁注引申為懈怠)。
- 《爾雅·釋诂》:釋“斁”為“厭也”。
- 《詩經》 (毛亨 傳,鄭玄 箋):如《魯頌·泮水》、《大雅·雲漢》等篇的注解提供了“斁”在具體語境中表“懈怠”、“敗壞”的例證。
- 《尚書·洪範》:“彜倫攸斁”是“斁”表“敗壞”的經典用例,其精神與“怠斁”的消極含義相通。
網絡擴展解釋
“怠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ài yì,屬于古文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怠:表示懈怠、懶惰。
- 斁(yì):意為厭倦、厭棄(注:若讀作“dù”時,則有“敗壞”之意,但此處取“yì”音)。
組合起來,“怠斁”指怠惰厭倦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對事物失去積極性或興趣。
引證與用法
《明史·馮從吾傳》中的例句:“勵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 這裡通過對比“勵精”(振奮精神)與“怠斁”,強調懈怠帶來的負面影響。
相關說明
- 近義詞:怠惰、懈怠、厭倦。
- 適用語境: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口語中罕見。
- 結構特點:屬于并列式複合詞,“怠”與“斁”意義相近,共同強化消極情緒。
若需進一步分析古文例句或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明史》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美白衫白鼠崩隤不問青紅皂白蔔正觇人乘陵畜置噉名登報點放東床快婿堆山積海惰力阿世方牀煩請廢負諷嘲富骨槁杌鬼鬼溜溜汗衣毫素好問決疑颒面器僵化金階進壽角逐場開台抗稅扣心連動杆量币凜嚴龍奧懋賞面質内差能個鳥網評價浦鷗青龍稻秦庭之哭绮錢崎嵚曆落辁輪熱悶榮啟侍讀司馬竹讨本同甫腯雞無常無風不起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