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塞。《敦煌變文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講經文》:“微塵可得遇着風,當時幅塞滿虛空。”參閱 蔣禮鴻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五篇。
“幅塞”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幅塞”讀作fú sāi,意為“充塞”或“充滿”,表示事物填滿空間的形态。例如《敦煌變文集》中“微塵可得遇着風,當時幅塞滿虛空”一句,描繪了微塵隨風彌漫、充斥虛空的場景。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敦煌變文(唐代佛教講經文本),并收錄于蔣禮鴻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五篇,屬于古代白話或口語化表達。現代例句如:“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一幅修拉的出色海景畫,數幅塞尚名畫……”,此處“幅”作量詞,與“塞”組合使用,但需注意語境差異。
相關詞語
注意事項
“幅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漢語或特定文獻中的詞彙出現。日常交流或寫作中,更常用“充滿”“充斥”等替代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敦煌變文或相關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敦煌變文集》或蔣禮鴻的考釋研究。
《幅塞》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表示物品的尺寸或面積。它有限定尺寸、厚度或面積的含義。
幅字的部首是巾,塞字的部首是土。幅字總共有6畫,塞字有10畫。
幅塞這個詞形成于清代,是由兩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幅字仍然保留着「幀」的形态,塞字保留着「塞」的形态。
在古代,幅字寫作「幀」,是由「巾」和「斤」合并而成,表示帷幕的意思。而塞字寫作「際」,是由「土」和「茲」合并而成,表示堵塞的意思。
1. 這幅畫的幅面有多大?
2. 這幅牆上的壁畫栩栩如生。
組詞: 畫幅、字畫幅面、廣告幅面
近義詞: 尺寸、面積、範圍
反義詞: 松散、寬松、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