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謬的意思、訛謬的詳細解釋
訛謬的解釋
[error] 差錯謬誤
緻學者訛以承訛,謬以襲謬。——袁裒《題書學纂要後》
詳細解釋
訛誤錯謬。多指文字、訓讀方面。 南朝 梁 阮孝緒 《<七錄>序》:“昔 劉向 校書,輙為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訛謬,隨竟奏上,載在本書。” 唐太宗 《三藏聖教序》:“凝心内境,悲 * 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俗學紛起,講解訛謬,於是正其闕失,明其旨趣。”《人民日報》1962.3.6:“每天他坐在樓下,如饑如渴,一邊讀一邊校,雠其訛謬。”
詞語分解
- 訛的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僞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 謬的解釋 謬 (謬) ù 錯誤的,不合情理的:荒謬。謬論。謬傳(俷 )。謬誤。 差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訛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一、基本釋義
訛謬(é miù)指差錯或謬誤,多用于描述文字、訓讀或學術傳承中的錯誤。例如,袁裒在《題書學纂要後》中提到“緻學者訛以承訛,謬以襲謬”,強調錯誤被延續的現象。
二、曆史用例
- 文字校勘:南朝梁阮孝緒《七錄序》提到劉向校書時“辨其訛謬”,說明該詞常用于古籍整理。
- 經典修正:唐太宗在《三藏聖教序》中感慨“深文之訛謬”,指佛經文本流傳中的錯漏。
三、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舛誤、錯謬、訛誤。
- 使用場景:多用于學術批評或文獻考據,如“政策訛謬”“文本訛謬”等,強調不合理或荒謬的錯誤。
四、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将其歸為成語(如查字典網),但更常見的是作為普通詞語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題書學纂要後》或古籍校勘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訛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錯誤、荒謬、不正常的事物或想法。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部和謬部,筆畫總共有15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文化。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含義仍然一緻。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說法完全是個訛謬。組詞中可以使用類似于“訛謬的觀點”、“訛謬的理論”等表達方式。近義詞可以是“荒謬”、“愚蠢”、“荒唐”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合理”、“正确”、“靠譜”等詞語。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