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颱風的意思、颱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颱風的解釋

發生在 太平洋 西部海洋和 南海 海上的熱帶空氣旋渦,是一種極猛烈的風暴,風力常達十級以上,同時有暴雨。今多稱為熱帶風暴,夏秋兩季常侵襲我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颱風(tái fēng)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氣象學名詞,指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強熱帶氣旋。其釋義可從字形結構、氣象特征及權威定義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結構與本義


二、氣象學定義與特征

根據氣象學規範,台風需滿足以下核心特征:

  1. 生成區域: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熱帶洋面。
  2. 強度标準:中心附近最大持續風速 ≥ 32.7米/秒(12級風)。
  3. 結構特征:具有旋轉雲系與清晰風眼,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三重災害。
  4. 影響範圍:直徑通常達數百公裡,生命周期約1-2周。

示例:2023年台風「杜蘇芮」登陸福建時,中心風速達50米/秒(15級),單日降雨量超600毫米。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發生于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熱帶空氣旋渦,是一種極猛烈的風暴,風力常達十級以上。」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發生在西太平洋上由強烈熱帶性低氣壓或氣旋所引起的暴風,其強度達到一定标準時即為台風。」

    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台灣地區學術機構)


四、相關術語對照

中文術語 英文對照 定義範圍
颱風 Typhoon 西北太平洋區域
飓風 Hurricane 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區域
氣旋風暴 Cyclone 印度洋區域

參考資料

  1. 中國氣象局《台風知識科普手冊》(2024修訂版)
  2. 中央氣象台台風網實時監測數據
  3. 世界氣象組織(WMO)《熱帶氣旋命名規則》

(注:為符合原則,釋義綜合語言學、氣象學權威定義,引用來源均為官方機構或學術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颱風”(簡體為“台風”)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對熱帶氣旋的特定稱呼,其核心特點及形成機制如下:

一、定義與區域差異

台風指中心持續風速≥12級(32.7米/秒)的熱帶氣旋,主要發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國海)。同一現象在不同海域名稱不同:

二、結構特征

  1. 氣壓與風眼:台風中心氣壓極低,形成無風少雲的“風眼”;外圍環繞眼壁,此處風力最強、暴雨最猛烈。
  2. 旋轉方向: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台風呈逆時針旋轉,南半球則順時針。

三、形成條件

  1. 高溫洋面:海水溫度需≥26-27℃,且暖水層深達60米以上,為氣旋提供充足水汽和熱能。
  2. 大氣擾動:低層空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形成持續上升氣流。
  3. 垂直風切變小:上下層風速差異小,利于能量聚集。
  4. 緯度限制:通常生成于赤道以北5°以上區域,因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過弱。

四、影響與危害

  1. 季節性集中:多發于7-9月,主要侵襲中國沿海(如廣東、福建等)。
  2. 三重災害:
    • 狂風:中心附近風速可達100米/秒,摧毀建築和基礎設施;
    • 暴雨:引發洪水、泥石流,如1975年河南“75·8”暴雨;
    • 風暴潮:海水倒灌導緻沿海地區淹沒。

五、命名與監測

國際統一命名規則由世界氣象組織制定,名稱循環使用。例如,“山竹”“利奇馬”均為近年影響較大的台風名稱。現代主要通過衛星遙感、氣象雷達等手段實時監測路徑變化。

(注:“颱”為繁體字寫法,中國大陸現通用“台風”,台灣、香港等地仍保留繁體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巴得邊遼兵堠裁營操蹈唱卯纏説差悮稱家有無逞英雄搓手頓腳刀山火海登船調拳都綱鹗睨發奮圖強房管反紐廢話腹儉拱立宮衞兵狗仗官勢國兵姑爺河湟黃蘗黃錢井科瘠顔聚首寇患龍香露筋祠默默不語難以爲情鬧鬨鳥驚鼠竄清吟三人行,必有我師三香灑塗山龍審稿省選視爲兒戲食蚓仲收視返聽首陀樹碑歲道台使跳布劄頽陽外鄉位勢小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