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後作舊體詩二首以上,用韻皆同,第一首對以後各首來說,其所用之韻稱“前韻”。常在題中指明。如 宋 蘇轼 《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複以一壺酒遺之仍用前韻》詩即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香玉》:“攬衣更起,挑燈復踵前韻曰:‘山院黃昏雨,垂簾坐小窗。’”
“前韻”是古典詩詞創作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定義
指同一作者在連續創作多首舊體詩(如律詩、絕句)時,沿用第一首詩的韻腳。後續詩作會在标題中标注“用前韻”,如蘇轼《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複以一壺酒遺之仍用前韻》。
核心特點
知識擴展:用前韻不同于“和韻”(他人依原詩韻腳作詩),屬于作者個人的連續性創作行為,體現了古典詩歌對音律形式的嚴謹追求。
前韻,是一個中文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詩詞中的押韻在詩句的前部。它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形容詞。
前韻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前(辶部),韻(音部)。
前的部首為辶,總筆畫數為3。
韻的部首為音,總筆畫數為9。
前韻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其中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在詩詞創作中,押韻的安排對于提升作品的音樂美和藝術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前韻則是在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一種押韻形式。
在繁體字中,前韻的寫法為「前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前韻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較為規範,字形上的一些差異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1. 這首詩的前韻非常動人,令人懷念起古代的文人雅士。
2. 他在寫作中巧妙地運用了前韻,使得整個文集更加富有韻律感。
前韻組詞:
前導、前綴、韻文、韻腳、平韻。
前韻的近義詞:
前聲、先聲、前韶。
前韻的反義詞:
後韻、押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