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職的意思、貼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職的解釋

兼職。 唐 劉禹錫 《複荊門縣記》:“初,公以縣之之便聞於上也, 禹錫 方以郎位貼職於計曹。” 宋 劉攽 《中山詩話》:“ 王益柔 勝之 為館職,年少意頡頏。 張掞 叔文 亦新貼職,年長而官已高,每羣聚輒居上座。”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仕進》:“以他官兼曰貼職。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皆寓崇文院。直館、直院謂之館職,以它官兼者謂之貼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貼職是古代官職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官員在本職之外兼任其他職務的一種稱謂。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貼職主要指宋代館閣官(如秘閣、龍圖閣等)的加銜,通常授予中央或地方官員,以示榮譽或實際職能的補充。例如《宋史·職官志》提到,宋代官員若帶“直龍圖閣”“秘閣修撰”等頭銜,即為貼職,表明其具備參與國家典籍整理或顧問咨詢的資格。

從職能上看,貼職具有雙重性質:其一為虛銜,用于提升官員品階或彰顯身份,如蘇轼曾任“端明殿學士”,屬榮譽性貼職;其二為實職,如“判某某館”,需實際參與政務或學術管理。《曆代職官表》指出,貼職制度反映了宋代“官、職、差遣分離”的官僚體系特點,其設立旨在平衡官員權責與實際事務需求。

需注意的是,貼職與“兼職”“差遣”存在區别。據《辭源》釋義,貼職專指館閣系統的加官,而“差遣”多指臨時委派的實際職務。這一制度對後世官職體系演變具有參考價值,尤其在文官榮譽頭銜的設置上影響深遠。

網絡擴展解釋

“貼職”是中國古代官職制度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貼職指以現有官職兼任其他職位,屬于兼職性質。該制度在宋代尤為典型,官員根據自身資曆和級别可兼任不同館閣或殿閣職名。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起源:唐劉禹錫曾以郎官身份“貼職于計曹”,表明唐代已有類似制度。
  2. 宋代完善:形成完整的職級體系,不同資曆官員對應不同貼職名稱(如宰執帶觀文殿學士,侍從帶諸閣學士),并細化為九等職級。

三、職級分類(以宋代為例)

四、曆史意義

貼職制度體現了古代官職的靈活性與榮譽性,既擴充了官員權限,也作為身份象征(如直龍圖閣等職名代表學術地位)。政和六年(1116年)進一步細化職級,标志該制度的成熟。

如需更完整的職級列表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漢典等古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葆頤崩波鼻管必留不剌筆墨畦徑逼身財利蟾蜍坑乘興襯袍饬駕調白訂盟犯規吠日風稜高産跪進古字杭西好語似珠洪音歡歎家給民足解位窘绌絶少分甘恪敬牢車力大無窮獵捕令圖羅綳櫗楔明明白白民器謬彰謀長鬧喳喳抛聲衒俏袍套平肩輿品酌屈诎睿情桑中之喜沈鮑實付水田衣説得攏宿營地坦易投文牌妄動王莽頑磚僞定仙華效業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