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inuously] 一條一條連續不斷地
村中炊煙縷縷上升
(1).猶言一絲絲。形容纖細。 宋 蘇轼 《和蔡準郎中見邀遊西湖》之三:“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宋史·食貨志上一》:“蠶婦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諸城某甲》:“寇退,家人得屍,将舁瘞之。聞其氣縷縷然;審視之,咽不斷者盈指。”
(2).連續不斷。 宋 高文虎 《<蘭亭博議>序》:“予每謂 右軍 召為侍中尚書,不拜,又權右軍,仍不就;至于男娶女嫁,便有 向子平 之意,縷縷書辭,間其識度寸量,似非 江 左諸儒所可及矣。”《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寶祐四年》:“叩閽縷縷,更無已時。”
(3).常用以形容接連出現的細長的東西。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陳仁嬌》:“見古樹上有氣,縷縷若煙,飛鳥遇之皆墜。” 魯迅 《野草·好的故事》:“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 郭小川 《昆侖行》詩:“縷縷炊煙,鋼刀似地直刺雲霄。”
(4).詳盡。 宋 陳亮 《與王季海丞相書》:“事之所當言,心之所欲言者無限,今直未敢縷縷耳。”《宋史·趙逢龍傳》:“凡道德性命之藴,禮樂刑政之事,縷縷為上開陳。”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房舍》:“新制人所未見,即縷縷言之,亦難盡曉。” 廬隱 《海濱故人》:“有時遇到, 宗瑩 必縷縷述說某某夫人請宴會,某某先生請看電影,簡直忙極了。”
(5).謂情意不盡。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九:“書之特詳,用代縷縷之問。” 明 高濂 《玉簪記·幽情》:“偶見仙姑修容,光彩豔麗奪人。此心羈絆,不忍輕去。鄉土之思,每懷縷縷。” 丁玲 《“牛棚”小品·窗後》:“他們一定要把上邊一層的兩塊玻璃也塗上厚厚的石灰水,将使我同那明亮的藍天,白雪複蓋的原野,常常有鴉鵲栖息的濃密的樹枝,和富有生氣的、人來人往的外間世界,尤其是我可以享受到的縷縷無聲的話語,無限深情的眼波,從此告别。”
“縷縷”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連續不斷
指事物如細線般一條接一條地延續,常用于形容炊煙、水流、光線等具體事物。例如:
纖細、細密
強調形态上的細微與密集,如蘇轼詩句“船頭斫鮮細縷縷”形容魚肉被切成細絲()。
文學意象
多用于詩歌、散文中營造細膩的畫面感。例如郭小川《昆侖行》以“縷縷炊煙”比喻直刺雲霄的鋼刀()。
抽象表達
可引申為情感或思緒的綿延,如“情意縷縷”表示情感連綿不絕()。
在東北方言中,“縷縷”形容人群熙攘或螞蟻爬行的密集動态,如“擦肩接踵、成群結隊”()。
“縷”本義為麻線(),疊用後強化了“細密連續”的意象,符合漢語疊詞增強語勢的規律。
“縷縷”既可描繪具象事物的形态(如煙、水、絲),也可用于抽象表達(情感、思緒),兼具文學美感與生活化特征。如需更多例句或詞源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縷縷》這個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指事物逐漸散發出來的微弱、細小的聲音或香氣。
《縷縷》這個詞由“緝”和“羅”兩個部首組成。
“緝”字的部首是 “缶”,總共有12畫。
“羅”字的部首是 “網”,總共有羅字 和 樓字 兩種寫法,分别有11畫和12畫。
《縷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代的文獻中,用來形容細小聲音或香氣的飄散。
《縷縷》是《縷縷》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将《縷縷》這個詞寫作「縷縷」。
1. 園中風吹花開,花香縷縷,令人陶醉。
2. 雨後地面散發出縷縷的濕氣。
縷縷香氣、縷縷細語、縷縷微光
縷細聲、微迹、細言、飄渺香氣
響亮聲音、濃烈香氣、粗糙觸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