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 古代書面語言文字。書體右行。相傳為“大梵天王”所造。《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寫經,同祖梵文。” 唐 許渾 《冬日宣城開元寺贈元孚上人》詩:“梵文明處譯,禪衲暖時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河套喇嘛》:“經有三卷,皆梵文,誦或以百計,以千計。”
“梵文”是古印度的一種語言文字系統,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讀音與結構
“梵”字在漢語中讀作fàn(四聲),其字形由“氵”(三點水)和“凡”組成,前者表意,後者表音。
“梵文”對應的梵語為saṃskṛtam,意為“整理完善的語言”,被佛教稱為守護神梵天所創的文字。
語言屬性
梵文屬于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是古印度雅利安人的語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印歐語系語言之一。其語法複雜,形态變化豐富,與希臘語、拉丁語有相似性。
宗教與哲學載體
梵文是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經典的主要書寫語言,如大乘佛教經典多用梵文寫成。但需注意,“梵”(brahman)在印度哲學中本指“神聖”或“宇宙本體”,并非佛教專屬。
文獻價值
梵文保存了大量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醫學等文獻,例如《吠陀》《奧義書》等,堪稱南亞文明的“活化石”。
字母系統
梵文字母傳統有47個(據唐代玄奘記載),使用“天城體”書寫,輔音字母自帶短元音a,其他元音通過附加符號表示。
書寫方向
梵文為右行書寫(從左至右),字形優美,兼具表音和表意功能。
如今梵文已非日常用語,但仍是印度學術、宗教儀式的重要語言,并作為語言學研究的經典案例。
如需更深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或印度學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