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差糧。 北魏 高允 《谏起宮室疏》:“計斫材運土及諸雜役須二萬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餉,合四萬人,半年可訖。”
“供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òng xiǎng(部分資料注音為gōng xiǎng,但根據曆史文獻和多數詞典,前者更常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供給差糧,即古代為官府差役或公職人員提供糧食等生活物資。例如北魏高允在《谏起宮室疏》中提到:“丁夫充作,老小供饷”,意為壯丁承擔勞役,老人和孩童負責供給糧食。
“供饷”的核心意義是為公務或特定對象提供物資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谏起宮室疏》原文。
《供饷》(gōng xiǎng)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含有供養食物的意思。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饣」,其中「⽃」為肉字旁部首,表示和肉相關的事物;「饣」為食字旁部首,表示和食物有關。
《供饷》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部有4畫,「饣」部有7畫。
詞語「供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意為給予食物作為供養。在古代社會,人們會為祭祀神靈或者供養長者提供食物。
在繁體字中,「供饷」的寫法為「供餉」。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供饷」的古字形為「供養」。
以下是幾個使用「供饷」的例句:
與「供饷」相關的組詞包括「供奉」、「供給」、「供應」等。
與「供饷」含義相近的詞語有「奉養」、「贍養」等。
與「供饷」含義相反的詞語是「索取」、「奪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