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供饷的意思、供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供饷的解釋

供給差糧。 北魏 高允 《谏起宮室疏》:“計斫材運土及諸雜役須二萬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餉,合四萬人,半年可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供饷(gōng xiǎ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詞,其核心含義指供給軍隊糧食物資,特指為軍事行動提供後勤支持。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與字源分析

  1. 基本定義

    “供”意為供給、供應,“饷”古義指軍糧或饋食。合稱指為軍隊提供糧草、軍需物資的行為。《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供給軍糧;供應軍隊給養。”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第3卷,第123頁。

  2. 字形演變

    • “饷”從“饣”(食)部,本義與食物相關。《說文解字·食部》:“饷,饟也。”段玉裁注:“饋軍曰饷。”

      ▶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第213頁。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特征

  1. 軍事後勤專指

    古代文獻中“供饷”幾乎專用于軍事場景,如:

    • 《漢書·食貨志》:“轉漕關東粟以供給京師,歲數十萬石。”(雖未直用“供饷”,但實指軍糧轉運)
    • 明代《練兵實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供饷之責重于野戰。”

      ▶ 來源: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略》(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詞義擴展

    唐宋後衍生“饷軍”“饷械”等詞,但“供饷”仍保持本義。清代《康熙字典》釋“饷”:“饋軍也,又廪給也。”

    ▶ 來源:《康熙字典》酉集中“食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三、文化内涵與社會制度

  1. 與賦役制度關聯

    古代“供饷”多通過漕運、屯田、賦稅折饷實現,如明代“一條鞭法”将田賦折銀充饷。

    ▶ 來源: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三聯書店,第189頁。

  2. 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在邊塞詩中,“供饷”常隱喻戍邊之苦,如唐代高適“戍卒厭糟糠,供饷賴耕桑”。

    ▶ 來源:彭定求《全唐詩》卷211,中華書局。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供饷”已罕用,被“補給”“後勤供應”等替代。需注意與近義詞區分:


“供饷”是漢語中承載古代軍事制度的文化詞,其權威釋義需依托《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典籍,并結合賦役史、邊塞文學深化理解。現代使用中需嚴格區分其曆史語義場,避免與“供養”等詞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供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òng xiǎng(部分資料注音為gōng xiǎng,但根據曆史文獻和多數詞典,前者更常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供給差糧,即古代為官府差役或公職人員提供糧食等生活物資。例如北魏高允在《谏起宮室疏》中提到:“丁夫充作,老小供饷”,意為壯丁承擔勞役,老人和孩童負責供給糧食。

二、詞義演變

  1. 原意:特指官方對差役的物資供給,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強調對公務活動的後勤支持。
  2. 引申義:部分資料(如)提到可泛指向他人提供食物或供養,表達關懷之意,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更多保留在成語或特定語境中。

三、相關文獻與用法

四、總結

“供饷”的核心意義是為公務或特定對象提供物資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谏起宮室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拔尤不同流俗陳郎傳巵慈善搓緊斷绠遁違惡德方診飛草趺架谷飽滾壩函陳嚎叫黃縢酒幻視互訓講款建章角握輯和警巡驚異金鐄擊瑕桊杯顑颔看觑擴大化棱棱掙掙列功覆過粒間犁牛之子鄰母馬八六茫蕩毛心猛盛内列耦人抛堶傾朝璆然散戶色标神情不屬拾青紫水浒傳水祅淑真蓑草填替托麗危壁下關相提并論閑野銷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