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 與 龍陽君 共船而釣。 龍陽君 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矣。今以臣之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将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以“泣前魚”比喻因失寵和被遺棄而悲傷。 南朝 齊 陸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 子瑕 矯後駕, 安陵 泣前魚。” 唐 于武陵 《長信宮》詩之一:“一從悲畫扇,幾度泣前魚。”亦省作“ 泣魚 ”。 清 曹寅 《無題再調晝公》詩:“紅袖泣魚 周小史 ,緑鞲喝盞 鄭櫻桃 。”參見“ 前魚 ”。
“泣前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如下:
該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故事中,魏王與寵臣龍陽君一同釣魚,龍陽君釣到大魚後,将之前釣的小魚丢棄,并為此落淚。他聯想到自己可能像小魚一樣,因魏王有了新寵而被遺棄,因而悲傷不已。
該典故在曆代詩詞中被廣泛引用:
成語“前魚”也源自同一典故,代指失寵者或舊愛。二者共同反映了古代權力結構下依附者的生存焦慮。
《泣前魚》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一句詩:“泣時絲管何婆婆,以淚洗盡泣前魚。”這句詩描寫了女主角賈玲媛對情感悲傷的表達。其中“泣前魚”作為一個比喻,意味着愛情的薄情與無常。
拆分部首和筆畫:
泣:水(氵)+立(立)
前:刀(刂)+元(二橫)
魚:魚(魚)
這三個字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水(氵)、立(立)、刀(刂)、元(二橫)、魚(魚)。
繁體字:涕前魚
古時候漢字寫法:
泣:泣字在古代的寫法稍有變化,是一個由“氵”和“⺆”組成的複雜字形。
前:古代寫法保留至今,沒有出現太多的變化。
魚:古代寫法較為簡潔,字形和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例如句:人生如夢,泣前魚。
組詞:泣淚、魚鱗、魚籃。
近義詞:泣不成聲、淚如雨下、魚死網破。
反義詞:歡笑、開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