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河 邊。《詩·鄭風·清人》:“二矛重英, 河 上乎翺翔。”《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秦 攻 韓 汾陘 ,拔之,因城 河 上 廣武 。” 司馬貞 索隱引 劉氏 雲:“此 河 上蓋近 河 之地,本屬 韓 ,今 秦 得而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端》:“﹝ 陳鳳翔 ﹞後以妄放潴水故,為 張制府 百齡 所劾,上命立枷 河 上,聞者快之。”
(2).即 河上公 。《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物色 關 下,委裘 河上 。” 李善 注引《神仙傳》“ 河上公 ,莫知其姓名也,嘗讀 老子 《道德經》, 漢 孝文帝 駕從而詣之。”參見“ 河上公 ”。
“河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這一含義源自古代文獻,如《詩經·鄭風·清人》中的“二矛重英,河上乎翺翔”,這裡的“河上”特指黃河沿岸。《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也提到秦軍在“河上廣武”築城,進一步印證其地理意義。現代用法中,“河上”可泛指河流岸邊,例如“秦淮河上放水燈”。
“河上公”是傳說中的道家人物,相傳為漢文帝時期的隱士,曾注解《道德經》。例如《文選·為蕭揚州薦士表》中“委裘河上”,即借用河上公的典故表達隱逸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詩經》《史記》等典籍或相關詞典解釋。
《河上》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在河流上方的位置、方向或與河流有關的事物。
《河上》的部首是水字旁,表示與水相關;共有8畫。
《河上》的字形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它描繪了一條河流上方的景象。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河上」。
在古代漢字中,人們常使用篆書、隸書等字體來書寫《河上》。如篆書中的寫法為「」,隸書中的寫法為「」。
1. 我站在河上,看着流水從眼前流過。
2. 飲酒趁河上月,一盞憂愁一江秋。
1. 河畔:河邊。
2. 河口:河流入海或湖的地方。
3. 河流:長而大的水流。
1. 江上:指在江流上方的位置、方向或與江流有關的事物。
2. 溪上:指在小溪上方的位置、方向或與小溪有關的事物。
1. 河下:指在河流下方的位置、方向或與河流下方有關的事物。
2. 河底:指河流底部的位置或與河底有關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