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謂三種不忍食的動物,即雁、狗、烏魚。《西遊記》第八回:“遂此領命歸真,持齋把素,斷絶了五葷三厭,專候那取經人。”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字義字起》:“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説,厭字殊不解。後讀《孫真人歌》,謂天厭鴈,地厭狗,水厭烏魚。鴈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三厭”是道教文化中的特殊概念,指三種因倫理象征意義而不忍食用的動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來源
三厭源自道教飲食禁忌,最早見于明代朱國桢《湧幢小品》,指天、地、水三界分别對應的三種動物:雁(天厭)、狗(地厭)、烏魚(水厭)。
具體指代及象征意義
文化應用與文獻記載
道教修行者為持齋守戒需避開食用三厭,如《西遊記》第八回提到觀音菩薩讓豬八戒“斷絕五葷三厭”。這一禁忌反映了道教對自然生靈倫理屬性的尊重。
相關概念區分
需注意“三厭”與“五葷”(五種氣味強烈的植物性食物)的區别,兩者共同構成道教飲食戒律,但三厭特指動物倫理禁忌。
提示:不同文獻對“烏魚”記載略有差異,少數版本寫作“烏龜”,但主流觀點以烏魚為準。
《三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三種厭惡。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三指的是數量多于兩個,厭指的是厭惡、不喜歡。因此,《三厭》可以理解為具有三種厭惡情感。
《三厭》可以拆分為“三”和“厭”兩個部首。其中,“三”是一個獨體字,是指數量上多于兩個的意思,它的拼音是sān,五筆編碼為2342343。而“厭”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拼音是yàn,五筆編碼為2423534。
《三厭》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追溯,但通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對某事或某人有三種厭惡的情感,表達作者的厭煩或不滿情緒。
《三厭》的繁體寫法為「三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三厭》這個詞,可能有一些變體寫法。但由于查詢不到具體的記錄,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1. 這本書無聊得讓人産生了三厭之情。
2. 他對這個項目的糟糕計劃感到三厭,不想再繼續參與了。
3. 對于那種行為,我不僅厭惡,更是三厭至極。
組詞:厭倦、厭棄、厭惡、厭煩、厭奢、厭戰等。
近義詞:三惡、三憎、三嫌等。
反義詞:三喜、三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