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厭的意思、三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厭的解釋

道教謂三種不忍食的動物,即雁、狗、烏魚。《西遊記》第八回:“遂此領命歸真,持齋把素,斷絶了五葷三厭,專候那取經人。”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字義字起》:“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説,厭字殊不解。後讀《孫真人歌》,謂天厭鴈,地厭狗,水厭烏魚。鴈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厭是道教齋戒術語,指三種禁忌肉食,源于古代“三厭”之戒。其核心含義為修道者應戒食三類生靈,體現“慈心于物”的修行理念。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義與宗教内涵

“厭”在此處通“餍”,意為飽食、滿足,引申為禁忌。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三十七載:“三厭謂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鯉。”分别對應:

  1. 天厭(雁):雁為隨陽之鳥,象征天道秩序,食之傷天和。
  2. 地厭(犬):犬忠于主,象征地道忠義,食之損地德。
  3. 水厭(鯉):鯉具化龍之靈,象征水道生機,食之逆水性。

    此分類源于道教“天地水”三官信仰,認為三類生靈承載自然靈性,食之違背自然倫理。


二、文化延伸與飲食禁忌

在民間實踐中,“三厭”逐漸擴展為三類動物禁忌:


三、現代釋義與權威參考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定義“三厭”為:“道教謂三種不忍食的動物,即雁、狗、鯉魚。”其文化内核強調對自然生命的敬畏,反映了中國古代生态倫理觀。

《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進一步指出,三厭之戒與“三屍神”理論相關,認為食此三類生靈會觸怒神靈,阻礙修行。


“三厭”是融合道教信仰、生态倫理與飲食禁忌的文化概念,其釋義需結合宗教典籍與傳統訓诂,核心始終圍繞對自然秩序的尊重與生命護持。

網絡擴展解釋

“三厭”是道教文化中的特殊概念,指三種因倫理象征意義而不忍食用的動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來源
    三厭源自道教飲食禁忌,最早見于明代朱國桢《湧幢小品》,指天、地、水三界分别對應的三種動物:雁(天厭)、狗(地厭)、烏魚(水厭)。

  2. 具體指代及象征意義

    • 雁:象征“夫婦之倫”,因大雁終身一夫一妻,代表忠貞;
    • 狗:象征“扈主之誼”,因狗護主忠誠;
    • 烏魚(黑魚):象征“君臣忠敬之心”,傳說烏魚産卵後虛弱,幼魚會遊入母魚口中反哺。
  3. 文化應用與文獻記載
    道教修行者為持齋守戒需避開食用三厭,如《西遊記》第八回提到觀音菩薩讓豬八戒“斷絕五葷三厭”。這一禁忌反映了道教對自然生靈倫理屬性的尊重。

  4. 相關概念區分
    需注意“三厭”與“五葷”(五種氣味強烈的植物性食物)的區别,兩者共同構成道教飲食戒律,但三厭特指動物倫理禁忌。

提示:不同文獻對“烏魚”記載略有差異,少數版本寫作“烏龜”,但主流觀點以烏魚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必至伯啚博地不暖席察脈嘲風促滅大東亞共榮圈丹籞大音诋诟東昏蛾蛾珥彤封贈負背高爾夫球運動骨鼕汗鼈皇孋還鄉隊毀駡佳公子交嬗轇軋旌奬近上救黥醫劓吭吭吃吃克厭誇妍鬥豔朗聲狸貓換太子龍圖閣碌碌庸才路引路子蟊蜮覓活明光铮亮腦子埤遺秋蓬染鼋三脆面山腹食必方丈壽靡太平斧太祝桃根桃葉帖黃退帳托鉢駝鳥逶折微生物問名財窩氣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