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帖黃的意思、帖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帖黃的解釋

貼黃。 唐 時敕書用黃紙,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黃紙貼之,謂之帖黃。後世上奏狀劄子,摘舉要旨,寫在另外的紙上,貼附于後,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黃敕既行,下有小異同,曰帖黃。一作押黃。”《新唐書·宦者傳上·馬存亮》:“樞密使無聽事,唯三楹舍藏書而已。今堂狀帖黃決事,此 楊復恭 奪宰相權之失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帖黃》:“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紙帖之,亦名帖黃。始於 崇禎 元年三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帖黃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術語,主要應用于古代公文制度和書法領域,具體釋義如下:

一、曆史公文制度中的帖黃

在唐代,帖黃指朝廷诏敕文書修改時使用的黃色貼紙。據《唐代官制研究》記載,中書省官員需在诏書錯漏處粘貼黃紙進行修正,後加蓋官印生效,成為唐代政務流程的重要環節。宋代沿用此制,但擴展至科舉考試中,考生需将試卷錯字用黃紙覆蓋修改,稱為“貼黃”。

二、書法裝裱術語

《中國書法術語辭典》指出,帖黃指古代書法作品裝裱時使用的黃絹或黃紙襯底。明代文人常選用宮廷禦用黃裱紙裝幀名帖,此類技法在江南地區尤為盛行,現存蘇州博物館的祝允明手卷便采用了典型帖黃工藝。

三、其他衍生含義

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提及,帖黃在特定方言裡可代指中藥方劑的封籤。另據故宮博物院文獻研究顯示,明清内府檔案存在将重要奏折摘要書寫于黃箋附貼的現象,亦被視作帖黃的變體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

“帖黃”是中國古代公文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一、唐代:敕書的修改補充

唐代诏敕文書使用黃紙書寫,若需修改或補充内容,則用黃紙貼于原文處,稱為“帖黃”。這一做法既保持了文書的正式性,又便于更正錯誤(《唐國史補》《新唐書》均有記載)。

二、宋代:奏疏的摘要提煉

宋代将“帖黃”發展為公文摘要制度。臣僚上奏時,需将奏狀要點另寫于黃紙,附于正文之後,以便快速查閱核心内容。例如《石林燕語》提到:“敕書用黃紙,則貼者亦黃紙也。”

三、明清:奏章的要點提示

明清時期,“帖黃”功能進一步擴展。官員在奏章旁粘貼黃紙條,标注重點或補充說明,用以提醒皇帝關注關鍵信息。這種形式成為奏疏的固定組成部分。

四、其他關聯釋義

需注意“貼黃”在竹刻工藝中另指一種技術(将竹黃粘貼于器物表面),但與公文術語無直接關聯。

“帖黃”的核心功能始終圍繞“補充與提示”,從唐代的文書修正到後世的公文摘要,體現了古代行政文書處理的實用性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暴風雪碧螺揣揣垂精待都來丹草淡漠狄克推多董振凡眼負戾附尾甘霤觀花植物孤嶂漢注黑會橫大黃香谫微較若畫一界稻颉斤寄論靜穆舉足料事陵頽貓鼠同處明齍南溟徘翔配伍偏振剖解氫氧化亞鐵秦弄玉瓊實诎要桡膕人徑融明軟軃塞怨審别升鬥小民生活釋滞拾纂宿鐵刀酥胷唐唐替夷同案犯投迹投晚蛙鳴狗吠亡散位行骛行小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