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閣名。在 會慶殿 西偏,北連禁中,閣東曰 資政殿 ,西曰 述古殿 ,閣上以奉 太宗 禦書、禦制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及宗正寺所進屬籍、世譜。有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官。 宋 蘇轼 《謝呂龍圖書》:“ 龍圖閣 老執事,某 西蜀 之鄙人。”《宋史·真宗紀三》:“﹝ 天禧 四年十一月﹞戊午,召近臣於 龍圖閣 觀禦製文詞。” 宋 王鞏 《王氏談錄·古器》:“字法參以篆隸,形制不與經典相合,非遠古時物,疑 宇文氏 器具,上其事,詔藏於 龍圖閣 。”參閱《宋史·職官志二》。
“龍圖閣”是宋代重要的文化機構,具有多重含義和功能。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龍圖閣是北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建立的皇家館閣,位于皇宮禁中附近的會慶殿西側,東鄰資政殿,西接述古殿。其名稱源自“河出圖,龍負書”的典故,象征文教昌盛。
龍圖閣設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官職,多為榮譽虛銜。例如包拯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民間因此稱其為“包龍圖”。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人物(如包拯)或宋代官職體系,等來源。
龍圖閣是一個成語,意為官方禦用的圖書館。它由“龍”、“圖”和“閣”三個字組成。
“龍”是“辰(龍的本體)”字的簡化形,表示龍;“圖”的部首是“囗”,表示圍繞;“閣”的部首是“門”,表示門。根據字形學的原則進行拆分,可以得到龍(辰)+圖(囗)+閣(門),每個字的部首與字義都有一定的關聯,符合漢字構字原則。
《龍圖閣》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官方設施,專門用來供皇帝和王室閱覽并收藏各種圖書。最早記載《龍圖閣》這一詞的出處是在南朝劉宋時期,該詞另有《書房》、《文獻閣》等意思。
在繁體中文中,龍圖閣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龍圖閣”。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閣”字在古代寫作“閣”,字形中“口”邊的線不是連續的,而是斷開的。此外,字體的書寫方式也不同,古代往往更加隸屬于獨特的風格。
例句:“龍圖閣中冊有世界各地各個時期的珍稀文獻。”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龍門閣、圖書館、閣樓。
與龍圖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官方圖書館、皇家圖書館。
反義詞可以是非官方圖書館、私人藏書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