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厌的意思、三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厌的解释

道教谓三种不忍食的动物,即雁、狗、乌鱼。《西游记》第八回:“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絶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字义字起》:“俗语有五荤三厌之説,厌字殊不解。后读《孙真人歌》,谓天厌鴈,地厌狗,水厌乌鱼。鴈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厌是道教斋戒术语,指三种禁忌肉食,源于古代“三厌”之戒。其核心含义为修道者应戒食三类生灵,体现“慈心于物”的修行理念。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义与宗教内涵

“厌”在此处通“餍”,意为饱食、满足,引申为禁忌。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载:“三厌谓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鲤。”分别对应:

  1. 天厌(雁):雁为随阳之鸟,象征天道秩序,食之伤天和。
  2. 地厌(犬):犬忠于主,象征地道忠义,食之损地德。
  3. 水厌(鲤):鲤具化龙之灵,象征水道生机,食之逆水性。

    此分类源于道教“天地水”三官信仰,认为三类生灵承载自然灵性,食之违背自然伦理。


二、文化延伸与饮食禁忌

在民间实践中,“三厌”逐渐扩展为三类动物禁忌:


三、现代释义与权威参考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定义“三厌”为:“道教谓三种不忍食的动物,即雁、狗、鲤鱼。”其文化内核强调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反映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观。

《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进一步指出,三厌之戒与“三尸神”理论相关,认为食此三类生灵会触怒神灵,阻碍修行。


“三厌”是融合道教信仰、生态伦理与饮食禁忌的文化概念,其释义需结合宗教典籍与传统训诂,核心始终围绕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与生命护持。

网络扩展解释

“三厌”是道教文化中的特殊概念,指三种因伦理象征意义而不忍食用的动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来源
    三厌源自道教饮食禁忌,最早见于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指天、地、水三界分别对应的三种动物:雁(天厌)、狗(地厌)、乌鱼(水厌)。

  2. 具体指代及象征意义

    • 雁:象征“夫妇之伦”,因大雁终身一夫一妻,代表忠贞;
    • 狗:象征“扈主之谊”,因狗护主忠诚;
    • 乌鱼(黑鱼):象征“君臣忠敬之心”,传说乌鱼产卵后虚弱,幼鱼会游入母鱼口中反哺。
  3. 文化应用与文献记载
    道教修行者为持斋守戒需避开食用三厌,如《西游记》第八回提到观音菩萨让猪八戒“断绝五荤三厌”。这一禁忌反映了道教对自然生灵伦理属性的尊重。

  4. 相关概念区分
    需注意“三厌”与“五荤”(五种气味强烈的植物性食物)的区别,两者共同构成道教饮食戒律,但三厌特指动物伦理禁忌。

提示:不同文献对“乌鱼”记载略有差异,少数版本写作“乌龟”,但主流观点以乌鱼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八代百稼采芹人禅源城陵矶车险迟景喘息未定窜跑反躬自省飜涌蜂飞冈岭艮头刮刬寒雅号房豪纵候虫货求蹇谔之风矫思镜诫进庠踡屈骏庞刻印浪涛牢忧判辞拼接清清楚楚青铜海球球忍口人熊柔艣儒柔三挺沈钓申理时表诗谶受俘耍事疏辟松丸叹吁腾説同气连枝桐丝讬身枉策窝火憋气无线电香名香皮纸跣跳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