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衙的意思、散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衙的解釋

謂衙參已散。 明 沉周 《暮投承天習靜房與老僧夜酌複和清虛堂韻》:“臨昏細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疑獄》:“散衙後,差妥役立撥一籤珠标,速喚某村某日夜巡更人等於次日早回話。”參見“ 衙參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官員結束衙參(即官府内的集體議事或辦公)後解散,類似于現代的“下班”。核心含義為“衙參已散”,強調公務結束後的狀态。

  2. 詳細解釋

    • 原義:特指官員完成每日公務後離開衙門,如明代沈周詩句“臨昏細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即描述傍晚官府下班的情景。
    • 引申義:部分資料(如)提到其可比喻官員離職或機構解散,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對古語的擴展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古代官場生活,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記載“散衙後,差妥役立撥一籤珠标”,指下班後派遣差役辦事。

  4. 注意點
    部分資料将“散衙”歸類為成語,但權威詞典(如漢典)僅将其作為普通詞語解釋,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及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衙》詞義及來源

《散衙》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古代官府的名字或某種具體場所的稱呼。具體的意義取決于上下文,一般來說,《散衙》指的是官府解散後退休或被罷免的人員散居的地方。

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散」和「衙」。

「散」的部首和筆畫

「散」的部首是「⺆」(丷),總共有12個筆畫。

「衙」的部首和筆畫

「衙」的部首是「行」,總共有10個筆畫。

《散衙》的繁體字

《散衙》的繁體字為「散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散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結構和字形大緻相同。

《散衙》的例句

1. 當年他是一位散衙出身的官員,如今過着安逸的退休生活。

2. 這個地方曾是古代官府的散衙所在地。

組詞

無。

近義詞

無。

反義詞

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