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冬天。《史記·酷吏列傳》:“ 溫舒 頓足歎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南史·劉孝綽傳》:“初, 孝綽 居母憂,冬月飲冷水,因得冷癖,以 大同 五年卒官,年五十九。”《宋史·刑法志三》:“ 吳充 建請:‘流人冬寒被創,上道多凍死。請自今非情理巨蠧,遇冬月聽留役本處,至春月遣之。’詔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我從去年冬月裡就答應他引見你大哥的,所以他一直等在京裡,不然他早就要趕回 湖北 去的了。”
“冬月”是漢語中對農曆十一月的傳統别稱,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冬月指農曆十一月,是冬季的第二個月份(即“仲冬”),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和冬至。古代以“孟、仲、季”劃分季節,故冬季分為孟冬(十月)、仲冬(十一月)、季冬(十二月)。
别稱與象征
冬月又稱辜月、暢月、子月、龍潛月等。其中“辜月”寓意吐故納新,“暢月”則象征萬物積蓄力量以待春生。
曆史淵源
周朝時期,冬至曾是新年(歲首),因此冬月與冬至關聯密切,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漢代《史記·封禅書》等文獻也記載了冬月與曆法的關系。
相關文化概念
古籍例證
如《史記·酷吏列傳》提到“令冬月益展一月”,《漢書》《宋史》等均有冬月記載,多用于描述冬季時令或司法、農事安排。
冬月既是曆法術語,也承載着古代農耕文化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哲學思考。可通過、3、4、6等來源進一步查閱詳細文獻記載。
冬月是指農曆的十一月。在中國傳統農曆中,每個月都有自己獨特的名稱,而冬月指的是冬季的第三個月份。
冬字的部首是冫(bing1)。
冬字的總筆畫數為5。
冬字是一個象形字,它的字形來源于冷天下雪時樹上的積雪形狀。字形中的“冫”部分代表冷的意思。
冬字在繁體字中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冬字的基本字形并未改變。
1. 這個冬月,氣溫驟降。
2. 冬月裡,梅花盛開,春華初現。
組詞:冬風、冬日、冬衣、冬至。
近義詞:十一月、臘月。
反義詞:夏月、春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