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蔔筮禮儀之當日。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昏禮下達》:“《少牢禮》始于筮日。然必先諏丁巳之日。”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喪服昆弟兄弟》:“禮筮日,子姓兄弟如主人之屬,立于主人之南。”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筮人史》:“《士冠》、《特牲》筮日,士喪,筮宅皆雲筮人,惟少牢筮日稱史,互文也。”
“筮日”是古代禮儀中的術語,指通過占卜選定舉行儀式的吉日。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在重要禮儀(如祭祀、婚禮、喪葬等)前,用蓍草或龜甲進行占卜,以确定適宜日期的過程。其核心目的是通過蔔筮溝通神明,确保儀式合乎天時。
應用場景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提到“筮,易卦用蓍也”,《詩經·衛風·氓》中“爾蔔爾筮”也反映了蔔筮并用的傳統。清代學者夏炘在《學禮管釋》中多次引用《儀禮》說明筮日的具體流程。
延伸釋義
廣義的“筮”不僅限于草木占卜,後世也涵蓋其他占卦方式,但“筮日”仍特指擇吉的傳統禮儀環節。
注意:不同禮儀中“筮日”的具體操作可能略有差異,需結合具體典籍分析。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儀禮》《禮記》等禮學經典。
《筮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預測或者占卜某一天的吉兇,通過觀察日子的特征來推算未來的運勢。
《筮日》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為左邊的部首,表示竹子;“日”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太陽。該詞一共有12筆。
《筮日》這個詞在古代中國的蔔筮學中被廣泛使用。蔔筮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占卜方法,通過觀察天象,如太陽、月亮、星辰等,以及用竹筷等工具進行卜卦,來預測未來的吉兇。
繁體字中,《筮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筮日》在古時的寫法為 “⺮⻏”。其中,“⺮”為竹子的早期形态,“⻏”類似于日字,表示太陽。
他經常使用《筮日》來預測未來的運勢。
相關的詞彙有:筮法、筮卦、筮竹、筮棒等。
近義詞:卜卦、占卜
反義詞:預測、後知後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