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衙的意思、散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衙的解释

谓衙参已散。 明 沉周 《暮投承天习静房与老僧夜酌复和清虚堂韵》:“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狱》:“散衙后,差妥役立拨一签珠标,速唤某村某日夜巡更人等於次日早回话。”参见“ 衙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专指古代官吏结束公务、离开官署的行为。《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官署长官视事毕,散去属吏谓之散衙”,即衙署长官处理完当日政务后,下属官吏方可解散。该词由“散”(解散)与“衙”(官署)复合构成,体现了古代官僚制度的日常运作节奏。

从语源学分析,“衙”字最早见于《玉篇》,原指列队仪仗,后引申为官署之称。明代张自烈《正字通》记载:“衙,旧时官署之称”,印证了该词与古代行政制度的直接关联。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中“到了散衙时,已有一万三千的银票”的用例,更具体展示了该词在公务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在制度层面,散衙时间与古代计时方式密切关联。据《中国官制史》研究,明清时期地方官署多实行“点卯”(辰时签到)至“散衙”(申时放班)的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制度在《宛署杂记》《明会典》等文献中均有对应记载。该词汇的消亡与近代行政制度改革同步,民国时期逐渐被“下班”“退勤”等现代词汇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散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古代官员结束衙参(即官府内的集体议事或办公)后解散,类似于现代的“下班”。核心含义为“衙参已散”,强调公务结束后的状态。

  2. 详细解释

    • 原义:特指官员完成每日公务后离开衙门,如明代沈周诗句“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即描述傍晚官府下班的情景。
    • 引申义:部分资料(如)提到其可比喻官员离职或机构解散,但此用法更接近现代对古语的扩展解读,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3.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描述古代官场生活,例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记载“散衙后,差妥役立拨一签珠标”,指下班后派遣差役办事。

  4. 注意点
    部分资料将“散衙”归类为成语,但权威词典(如汉典)仅将其作为普通词语解释,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及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屯白金汉宫白首无成抱怀标颖邴邴不倒长行局赤萝出放出奇划策大理院道貌俨然雕虎谛辨顶门杠对向恶候迩刻发晶凡笼发哕非常时期封禺扶抱干覆宫帷贯金石汗席会哨狐假虎威糊涂虫护养皭然进餐近交远攻课捕领扣冒贿免梏攀鳞破山剑潜人才凄绝蜻蜓清样驱拥融蚀山高路远事过景迁嗜玩失谐收益束蒲为脯太阴天豕退剪歪好梧州市销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