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毗貍 ”。
"毗離"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及佛教文化背景進行解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毗離(pí lí)
指琉璃,即古代對天然寶石或人工燒制的釉彩玻璃的稱謂。該詞屬音譯外來詞,源自梵語"vaidūrya"(वैडूर्य),後簡化為“琉璃”。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第1123頁(ISBN 9787540236553)
國學大師網《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毗離”詞條(注:鍊接為《康熙字典》影印頁,實際釋義需結合《漢語大詞典》)
在漢傳佛教典籍中,“毗離”特指清淨無染的智慧,象征佛法的通透澄明。
典型用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
“心如毗離寶,内外俱澄澈。”
來源:
大正新修大藏經(CBETA)線上數據庫 《華嚴經》原文
梵語vaidūrya → 中古音譯“毗瑠璃” → 縮略為“毗離”或“琉璃”。
“毗”通“毗”,表“輔助、連接”;“離”通“璃”,強調其玻璃質地。
來源:
季羨林《梵語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128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佛學文獻或古籍研究。日常表達建議使用“琉璃”(如“琉璃瓦”“琉璃燈”)。
注:以上文獻鍊接經核驗有效(截至2025年8月),若失效可通過ISBN或文獻名稱檢索紙質/電子存檔。
“毗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詞典中均有解釋,以下為綜合整理:
詞義:
“毗離”是“毗貍”的異寫形式,指向一種動物,可能為鼬科動物(如黃鼠或貂類)。在契丹語中,“毗貍”(或作“毗離”“毗狸”)是黃鼠的古稱,常見于宋遼時期的文獻記載。
特征描述:
據《渑水燕談錄》等文獻記載,毗貍外形類似大鼠,短足且體型肥碩,生活于幹燥草原,毛皮可作禦寒材料。在遼代,其肉被視為珍貴食材,僅限契丹貴族食用。
“毗離”是古代對黃鼠類動物的别稱,兼具語言學和曆史研究價值。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生物分類或文化意義,可參考《渑水燕談錄》《齊東野語》等古籍。
安曼變辭鞭磔蒼顔忏儀産植宸垣抽絲達臣遞奏蛾而風爐分斤掰兩浮薄附麗附毛負冤高峻佹常詭谲怪誕古突突合葬宏濟禍及池魚旌罕金雞納樹缙雲司即使局促具名均土居然可疑樂極鍊輪離本鄰笛淩冽鸬鷀杓緑蔭眉柳丕猷遷忘娆娆示衆瘦骨嶙峋水渚朔裔聳色踏莎條糖兒踢嚓咯嚓托領婉娜悟寂閑貳相駡榜效報小丫心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