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篁的意思、絲篁的詳細解釋
絲篁的解釋
弦管樂器。借指音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詩官採言,樂胥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中秋》:“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翫月,絲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翳彼樂府,風詩之遺,軍歌激揚,廟樂典重,寫哀凄厲,言情芬芳,足使絲篁葉奏,宮徵相和。”
詞語分解
- 絲的解釋 絲 (絲) ī 蠶吐出的像線的東西,是織綢緞等的原料:蠶絲。絲綢。缂(?)絲(中國特有的一種絲織的手工藝品。亦作“刻絲”)。 像絲的東西:鐵絲。菌絲。肉絲。遊絲。 細微,極小:一絲不苟。 綿長的思緒或
- 篁的解釋 篁 á 竹林,泛指竹子:幽篁。修篁。篁竹。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絲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由“絲”和“篁”組成。“絲”指弦樂器(如琴、瑟)的絲弦;“篁”原指竹類植物,引申為竹制管樂器(如箫、笛)。合稱泛指弦樂與管樂,代指音樂整體。
- 引申義:借指音樂或樂聲,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文心雕龍》提到“志感絲篁”,即用“絲篁”表達音樂對情感的感染。
二、詞源與文獻用例
- 古籍記載: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中記載:“詩官采言,樂胥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說明其與音樂創作的關系。
- 宋代例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描述中秋夜“絲篁鼎沸”,形容樂聲喧鬧熱烈。
三、用法與擴展
- 文學修辭:常用于比喻細膩、豐富的樂聲,或烘托場景氛圍。如“絲篁葉奏,宮徵相和”。
- 現代應用:現代多作為古典文學中的意象詞,較少用于口語。
四、典型例句
- 宋代中秋夜:“絲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
- 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足使絲篁葉奏,宮徵相和。”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絲篁”一詞凝聚了古代音樂文化的意象,兼具器物指代與藝術象征的雙重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絲篁的意思
《絲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細長的竹子。它可以用來形容竹子的形态或者用作修辭手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絲篁》的拆分部首是“竹”字的部首,并且它由12個筆畫構成。
來源和繁體
《絲篁》源自古代的先秦時期,最早見于《楚辭·東篇·絲衣》,并在後來的文獻中廣泛被運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絲篁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是整體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它的造字原理是類似的,隻是在書寫手法上有所不同。
例句
1. 綠竹絲篁春意濃,輕風徐徐吹拂中。
2. 晨曦中,絲篁舞動,好似一幅宜人的畫卷。
組詞
絲竹、竹篁、笛箫絲竹、笛箫絲篁
近義詞
竹筍、竹筒
反義詞
粗笨、木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