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屍鸠之平”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比喻君主或上位者以公平的态度對待臣民或下屬,強調“一視同仁”。該詞源自布谷鳥(屍鸠/鸤鸠)的傳說:相傳布谷鳥哺育幼鳥時能平均分配食物,不偏不倚。
字詞解析
典籍來源
最早見于《詩經·曹風·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亨注解中提到:“鸤鸠之養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
東漢《後漢書·袁紹傳》亦引用此典:“唯陛下垂屍鸠之平,絕邪谄之論。”。
演變與近義詞
後世衍生出“屍鸠之仁”,含義相近,均強調公正無私的治理态度。
《後漢書》中以“屍鸠之平”勸谏君主公平治國,體現了儒家“仁政”思想。其内涵與“一視同仁”“天公地道”等成語有相通之處。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詩經》及《後漢書》相關注釋。
《屍鸠之平》(shī jiū zhī píng)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屍體像鸠鳥一樣躺平,形容非常安詳、平穩。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死者的安詳和平靜,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的平穩和安定。
拆分部首:屍(shī)鳥(niǎo)
拆分筆畫:屍(3畫)鳥(6畫)之(3畫)平(5畫)
《屍鳥之平》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這本書是一部記載着南北朝時期人物故事和文化風俗的隨筆集,其中的《屍鳥之平》一章記載了一位名叫葛洪的道士為人委曲求全,處事光明磊落的故事。
《屍鳩之平》
古代漢字中的《屍鳩之平》寫作「屍鳩之平」,拼音為shī jiū zhī píng。其中的「鳩」也可以寫作「鸠」。
1. 他的爺爺去世時,臉上依然保持着《屍鸠之平》的祥和表情。
2. 這個社區的治安一直很好,居民生活安甯、《屍鸠之平》。
平穩、安詳、祥和、安詳、平和、安甯、沉着
甯靜、安逸、安定、平和、平靜
騷動、煩擾、不安、緊張、動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