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的意思、洞箫的詳細解釋
洞箫的解釋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箫,因不用蠟蜜封底而得名
詳細解釋
(1).管樂器。簡稱箫。古代的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為排箫。排箫以蠟蜜封底,無封底者稱洞箫。後稱單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為洞箫。發音清幽凄婉。《漢書·元帝紀贊》:“ 元帝 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簫之無底者。” 元 仇遠 《宿集慶寺》詩:“聽徹洞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 林 ,你還愛我嗎,像從前那樣?’她忽然問,聲音像春夜吹的洞箫,陰雲遮了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2). 漢 王褒 《洞箫賦》的簡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 子淵 《洞簫》,窮變於聲貌。” 唐 李德裕 《雨中自秘書省訪王三侍禦以詩贈之》:“ 王褒 軼材晚始入,宮女已能傳《洞簫》。” 清 錢謙益 《贈徐存永陳開仲過訪見贈》詩之一:“空傳父老摩銅狄,無復宮人記《洞簫》。”
詞語分解
- 洞的解釋 洞 ò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透徹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說數字時用來代替零。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箫的解釋 箫 (簫) ā 管樂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許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現代用一根管子,豎着吹,亦稱“洞箫”。 弓的末端。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洞箫是中華民族傳統吹奏樂器,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關于“洞箫”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構造
洞箫是單管豎吹的竹制樂器,屬于吹管氣鳴類。其名稱源于“無封底”的構造特征(與古代蠟封底的排箫相區别),常用九節紫竹或白竹制成,管身開八孔(前七後一),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以上。
二、曆史演變
- 遠古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骨哨(如7000年前河姆渡遺址出土物),後演變為竹制排箫。
- 漢代定型:單管豎吹形制出現,漢代典籍《洞箫賦》首次以文學形式記載其表現力。
- 唐宋發展:與古琴并稱雅樂代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明确其形制為“尺八”類豎吹樂器。
三、文化象征
洞箫承載着中國文人的精神追求:
- 哲學意境:音色空靈深邃,契合道家“虛靜”思想與儒家“修身”理念,常用于表達隱逸情懷(如蘇轼《赤壁賦》中的箫聲)。
- 藝術載體:與詩詞、山水畫意境相通,被譽為“有聲的詩”,文人雅士常以箫抒懷明志。
四、音色與表現
洞箫音色清幽柔美,低音渾厚如松濤,高音缥缈似雲煙。通過氣息控制可模仿自然聲響(如風聲、鳥鳴),擅長表現哀婉、思慕等情感,代表曲目包括《鹧鸪飛》《梅花三弄》等。
五、現代傳承
當代洞箫形制趨于标準化(八孔為主),仍廣泛應用于民樂合奏、獨奏及文化雅集。其制作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了自然材質與人工匠心的完美融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洞箫(dòng xiāo)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樂器,也稱為竹笛。它由竹子制成,有管身和吹孔。洞箫的聲音柔和悠揚,常常用于演奏中國古樂和民族音樂。
拆分部首和筆畫:
洞(dòng):水(氵)+ 同(口)-4畫
箫(xiāo):竹(⺮)+ 肖(⺺)-16畫
來源:
洞箫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時代。它起源于中國古代農耕文明中的音樂傳統,并在曆史上得到廣泛使用。洞箫是一種被人們用來表達情感和溝通的樂器。
繁體字:
洞箫的繁體字為「洞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洞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來說,洞箫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例句:
他吹奏着洞箫,音色優美動人。
組詞:
洞箫的相關詞彙有:吹奏、音樂、樂器、竹笛等。
近義詞:
洞箫的近義詞有:竹笛、竹箫、竹哨。
反義詞:
洞箫的反義詞可以是一些其他樂器的名稱,比如鼓、琴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