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闾的意思、比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闾的解釋

木名。即棕榈。《逸周書·王會》:“ 白州 比閭,比閭者華若羽。伐其本為車,終行不敗。” 孔晁 注:“ 白州 東南,蠻與 白 民接也,水中可居曰州,州中出此珍木。” 朱右曾 校釋:“愚謂比閭即‘并閭’也。《本草拾遺》雲:櫚木出 安南 ,性堅,紫黑色。有花紋者名曰‘花閭’。”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比、闾為古代戶籍編制基本單位。後因以“比閭”泛稱鄉裡。 宋 蘇洵 《議法》:“比閭小吏奉之以公,則老姦大猾束手請死。” 清 劉大櫆 《慎始》:“天下之事,惟其未有以倡之,有一人倡之於前,以至比閭族黨之間,相效而成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比闾”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植物名稱(棕榈)

  1. 本義:指棕榈樹,屬木本植物。

    • 出自《逸周書·王會》:“白州比闾,比闾者華若羽。伐其本為車,終行不敗。”
    •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其材質特性,如堅硬耐用,可制車具。
  2. 延伸考據:

    • 部分學者認為“比闾”與“并闾”“花闾”同義,指棕榈的變種或特定形态。

二、戶籍單位(引申義)

  1. 古代行政劃分:
    • 《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五家為比,五比為闾”,即“比”和“闾”是基層戶籍編制單位,後引申為鄉裡、鄰裡的代稱。
    • 如宋代蘇洵《議法》中“比闾小吏”即指鄉裡官吏。

使用場景與辨析

注意

不同文獻對“比闾”的釋義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逸周書》《周禮》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闾(bǐ lǘ)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由兩個部分構成,前面的部分是“比”(bǐ),後面的部分是“闾”(lǘ)。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它在古代常被用來形容人們的行為舉止。 “比”是一個描述人與人之間相互比較或相互競争的動作。它由“人”(人)和“比”(比較)兩個部分構成。“人”表示人類,“比”表示比較。當兩個人進行相互比較時,就可以用到“比”。 “闾”是一個與居住地有關的字。它由“門”(門)和“䒑”(戶)兩個部分組成。“門”代表門戶,“戶”代表居住的家庭。在古代,家族或家人的居住地常常使用“闾”來表示。 “比闾”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詩歌《闾巷》。在古代,“闾巷”指的是屬于貴族或士人的住宅區。因此,“比闾”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或舉止比較高尚,文雅得體。 關于“比闾”的繁體寫法是“比閭”。它在繁體字中的形狀稍有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比較繁瑣。例如,“比闾”在古代的寫法是“比闾”。這種寫法包含了每個字的筆畫和書寫順序。比如,“比”的筆畫數是“4”,書寫順序是“橫豎撇捺”。而“闾”的筆畫數是“11”,書寫順序是“豎折撇捺”。 這裡沒有例句。 與“比闾”相關的組詞可以有“比較”、“相比”等。這些詞都與比較、競争以及相互之間的對比有關。 作為一個古代詞彙,“比闾”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它代表一種高尚、文雅的行為方式,很難用其他詞來完全替代。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