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與海。《史記·吳王濞列傳論》:“﹝ 吳王 ﹞能薄賦歛,使其衆,以擅山海利。” 晉 盧谌 《贈劉琨》詩:“每憑山海,庶覿高深。” 宋 曾鞏 《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筭,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 清 納蘭性德 《一絡索·長城》詞:“山海幾經翻覆,女牆斜矗。看來費盡 祖龍 心,畢竟為誰家築。”
(2).喻指荒遠偏僻之處。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四》:“且兵革之興,外患衆矣, 微 将遠蹈山海,以求免乎!” 微 , 袁微 ,《三國志·魏志·袁渙傳》作“袁徽”。《南史·隱逸傳上·漁父》:“僕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 唐 元結 《系樂府·古遺歎》:“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3).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數……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王利器 集解引 盧文弨 曰:“山海以喻比流輩為高深也。”《周書·晉蕩公護傳》:“假汝貴極三公,富過山海。”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二折:“我和那權豪每結下些山海也似寃讐。”
(4).指山珍海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飢渴已慰而求甘旨,甘旨不已而錯山海,于是飽腹之本意亡。”
“山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重引申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山與海
指自然地理中的高山與海洋,象征廣闊的天地或世界。
例:《史記·吳王濞列傳論》提到吳王“擅山海利”,即掌控山川與海洋的資源。
荒遠偏僻之處
比喻遠離中心、人迹罕至的地方。
例:晉代袁宏《後漢紀》中“遠蹈山海”指逃往偏遠地區。
高深、繁多或重大
形容事物深奧複雜或規模宏大。
例:《周書》用“富過山海”強調財富的龐大;元曲《陳州粜米》以“山海也似寃讐”比喻深重的仇恨。
山珍海味
代指珍稀美味的食物。
例:清代魏源《默觚》中“錯山海”指追求奢侈飲食。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引用及權威詞典釋義,完整信息可查看《史記》《周書》等文獻,或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山海》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山和海,指的是山和海兩個自然界的概念。
《山海》的拆分部首為山(山字旁)和海(水字旁),分别表示山和水。
《山海》的總筆畫為8畫,其中山字3畫,海字5畫。
《山海》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發展,最早出現在古籍《山海經》中。《山海經》是一本古代傳世的地理著作,記載了中國古代的山川地理以及神話傳說。
《山海》的繁體字為「山海」,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和結構。
在古代時期,山字的寫法為「山」,海字的寫法為「海」。
1. 他們決定在周末去欣賞壯麗的山海景色。
2. 我常常沿着海邊的山路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1. 山川海洋
2. 山水畫
3. 海灘
1. 山林
2. 海洋
1. 平原
2. 内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