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粜的意思、散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粜的解釋

謂米價暴漲時,政府出售平價米。 明 丘濬 《治國平天下之要·制國用·市籴之令》:“歲兇而民不足,則重穀,因其重之之時,官為散糶,則重者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粜”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 tiào,由“散”(左右結構)和“粜”(上下結構)組合而成,字面含義指“分散售賣糧食”。其具體含義為:古代政府在糧食價格暴漲時,通過向市場出售平價米來平抑糧價、穩定民生的政策。

補充解析:

  1. 曆史背景
    該詞多見于中國古代文獻,如明代丘濬《治國平天下之要》中提到,災荒年份糧食短缺導緻糧價上漲時,官府通過“散粜”使高價糧回歸合理水平,緩解民衆壓力。

  2. 政策目的
    通過政府幹預市場供需,防止糧商囤積居奇,保障底層民衆的基本生存需求,屬于古代經濟調控手段之一。

  3. 相關概念
    類似概念包括“平粜”(政府調控糧價)、“常平倉”(儲備糧食的官倉)等,均體現古代政府對糧食安全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粜的意思

散粜是指将糧食散布在地上的一種農業操作。這個詞來源于中國農耕文化,是古代農民為了灌溉土壤和促進作物生長而進行的一種操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粜的部首是米,散的拆分部首是禾,粜的拆分部首是米。散和粜分别有8個和12個筆畫。

來源

散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農書《齊民要術》中,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這本書是一部墾荒種植技術書籍,其中詳細描述了散粜的方法和作用。

繁體

散粜的繁體字是「散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散粜」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粜」的古代寫法為「射戟」,表示向地上投撒糧食的意思。

例句

農民在春季耕種時,會進行散粜的操作,以促使莊稼生長得更好。

組詞

散化、散播、散布、散發。

近義詞

撒糧、撒種、灑播。

反義詞

集斂、收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