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齋醮,祭祀。 隋 薛道衡 《老氏碑》:“知如在之敬,申醮祀之禮。”《明史·奸臣傳·嚴嵩》:“ 言 去,醮祀青詞,非 嵩 無當帝意者。”
醮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宗教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指道教或古代祭祀活動中為祈福禳災而設壇祭神的儀式。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醮 (jiào)
本義指古代冠禮、婚禮中的斟酒儀式,後引申為道士設壇祈禱。《說文解字》釋“醮”為“冠娶禮祭”,段玉裁注:“凡祭祀皆謂之醮。”在道教語境中,“醮”特指通過齋戒、奏章、獻供等儀軌溝通神明的祭祀活動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祀 (sì)
泛指祭祀神靈或祖先的行為。《周禮·春官》載:“祀大神,享大鬼。”強調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供奉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醮祀”一詞在南北朝後逐漸融合道教儀軌,形成固定含義:
來源:《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來源:《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如《真诰》載:“天師張道陵于青城山立醮祀,驅除疠鬼。”體現其驅邪避害的功用 。
《唐會要》記唐玄宗“敕令天下州郡設醮祀,禱雨澤”,說明其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 。
宋《朱子家禮》提及“婚喪之醮祀”,反映其融入世俗生活儀軌 。
《宗教大辭典》總結為:“醮祀是以道教齋醮科儀為核心,融合古代祭祀傳統的宗教儀式,通過特定儀軌實現人神溝通,具有禳災、祈願、超度等功能。”
來源:《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醮祀”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的特定祭祀活動,其含義和特點可概括如下:
醮祀是古代宗教儀式中的一種祭祀形式,主要指通過設壇、齋醮等方式向神靈或祖先表達敬意。它融合了道教齋醮儀式與傳統祭祀文化,常用于祈福、禳災或追念先人。
詞義解析
文獻記載
醮祀不僅是宗教活動,也承擔着維系社會秩序、強化倫理觀念的作用。例如:
與“醮祭”含義相近,均指設壇祈禱的儀式,《漢書·郊祀志》曾提及通過醮祭迎神之說。
飽食煖衣八衢邊氣辨認並翼逋稅材人柴都承做斥責雠忌叢玉打道回府洞仙歌鬥蝸角惡變法環風信風子服用貴厚詭僞海豹衡門深巷畫幅假案奸端僭拟交相戢藏精記近日岌嶪居邑圹野領章吏垣唛啶铓鋒名卿钜公破禁千生萬劫乾屍漆包線切題寝湮汝曹散水花善最神傳十輝曙暮輝太行山綠化工程趟馬同筆硯鮮飈鄉方相支小太太諧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