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包含萬物的本原;包含元氣。《國語·周語下》“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 三國 吳 韋昭 注:“含元處中,所以徧養六氣、九德之本也。”《後漢書·郅恽傳》:“含元包一,甄陶品類。” 李賢 注:“《前書志》曰:‘太極元氣,合三為一。’謂三才未分,包而為一(也)。”
(2).指 含元殿 。 唐 杜甫 《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詩:“憶昔 驪山宮 ,冬移 含元 仗。” 仇兆鳌 注引 黃希 曰:“《舊唐書》:‘東内曰 大明宮 ,正殿曰 含元殿 。’” 唐 黃滔 《祭陳侍禦峤》:“天子復 含元 謁見,有司新都省權衡。”參見“ 含元殿 ”。
“含元”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
核心含義
指包含萬物的本原與天地元氣,體現中國古代哲學對宇宙生成論的思考。如《國語·周語下》韋昭注提到“含元處中”,強調其作為孕育六氣、九德的基礎。
文獻例證
唐代長安大明宮的主殿名為含元殿,其命名可能暗合“包含元氣”的哲學内涵,象征帝王統禦天下的至高地位。該建築群以恢弘氣勢著稱,成為盛唐氣象的象征。
現代語境中,“含元”偶見于姓名學,取“包容萬物、德才兼備”的寓意,但此用法屬于引申,非原始詞義。
含元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文化内涵豐富且深厚的事物。它表示一個人或事物所蘊含的精氣神、魅力和智慧。
含元的部首是口字旁,它由“口”字和“元”字組成。
含元的總筆畫數為12。
含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地形訓》中,作為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當時的皇帝所具有的領導能力和才智。
在繁體字中,含元的寫法為「含元」。
在古代,含元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使用“王”字替代現代寫法的“元”字,因為“王”在古代可以代表尊貴和賢能。
1. 這個古鎮保存了許多傳統建築和文化遺産,真可謂是一座含元之地。
2. 他的演講充滿了文化内涵,動人心魄,堪稱含元之辭。
1. 含德:指一種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養的人。
2. 含笑:形容臉上帶笑容,心情愉悅。
3. 含蓄:指言語或行為含蓄而不直接表達意思。
豐富、内涵、含蘊、博學
淺薄、空洞、貧乏、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