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粜的意思、散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粜的解释

谓米价暴涨时,政府出售平价米。 明 丘濬 《治国平天下之要·制国用·市籴之令》:“岁凶而民不足,则重穀,因其重之之时,官为散糶,则重者轻。”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散粜”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àn tiào,由“散”(左右结构)和“粜”(上下结构)组合而成,字面含义指“分散售卖粮食”。其具体含义为:古代政府在粮食价格暴涨时,通过向市场出售平价米来平抑粮价、稳定民生的政策。

补充解析:

  1. 历史背景
    该词多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如明代丘濬《治国平天下之要》中提到,灾荒年份粮食短缺导致粮价上涨时,官府通过“散粜”使高价粮回归合理水平,缓解民众压力。

  2. 政策目的
    通过政府干预市场供需,防止粮商囤积居奇,保障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属于古代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3. 相关概念
    类似概念包括“平粜”(政府调控粮价)、“常平仓”(储备粮食的官仓)等,均体现古代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散粜的意思

散粜是指将粮食散布在地上的一种农业操作。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农耕文化,是古代农民为了灌溉土壤和促进作物生长而进行的一种操作。

拆分部首和笔画

散粜的部首是米,散的拆分部首是禾,粜的拆分部首是米。散和粜分别有8个和12个笔画。

来源

散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农书《齐民要术》中,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这本书是一部垦荒种植技术书籍,其中详细描述了散粜的方法和作用。

繁体

散粜的繁体字是「散糶」。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散粜」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粜」的古代写法为「射戟」,表示向地上投撒粮食的意思。

例句

农民在春季耕种时,会进行散粜的操作,以促使庄稼生长得更好。

组词

散化、散播、散布、散发。

近义词

撒粮、撒种、洒播。

反义词

集敛、收蓄。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