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粜的意思、散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粜的解释

谓米价暴涨时,政府出售平价米。 明 丘濬 《治国平天下之要·制国用·市籴之令》:“岁凶而民不足,则重穀,因其重之之时,官为散糶,则重者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粜"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古代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从构词法看,"散"指分散、分发,《说文解字》释为"杂肉也",后引申为分施之意;"粜"为会意字,从出从米,专指卖出粮食,《说文解字》载:"粜,出谷也"。《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散粜"指官府或富户在灾荒年份将存粮平价售予百姓的行为,属于古代赈灾制度的重要举措。

该词常见于宋元以降的典章文献。如《宋史·食货志》载"遇饥岁则散粜官粟以济民",反映宋代已形成制度化的散粜机制。明代《荒政要览》详述"春粜秋籴"政策,规定官府通过散粜平抑粮价。清代方志中常见"设厂散粜"的赈灾记录,如光绪《顺天府志》载"大兴、宛平设十厂散粜"的实例。

从语义演变角度看,"散粜"与"平粜""赈粜"构成近义词群,但侧重不同:前者强调分点销售以扩大救济面,后二者侧重价格调节和赈济性质。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显著降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散粜”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àn tiào,由“散”(左右结构)和“粜”(上下结构)组合而成,字面含义指“分散售卖粮食”。其具体含义为:古代政府在粮食价格暴涨时,通过向市场出售平价米来平抑粮价、稳定民生的政策。

补充解析:

  1. 历史背景
    该词多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如明代丘濬《治国平天下之要》中提到,灾荒年份粮食短缺导致粮价上涨时,官府通过“散粜”使高价粮回归合理水平,缓解民众压力。

  2. 政策目的
    通过政府干预市场供需,防止粮商囤积居奇,保障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属于古代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3. 相关概念
    类似概念包括“平粜”(政府调控粮价)、“常平仓”(储备粮食的官仓)等,均体现古代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傍黑儿碴儿呈子吃太平饭愁恨出谋画策赐疑词章聪亮打哼哼戴天蹐地倒箧独志额定值讹脱过越合目桦皮脸湖嵌加封轿杠激发态金断劲节蹻履敛敛恡惜律候旄麾蔑染默送睦睦内厨念一倾柯卫足倾弄三熏栅钥失德世界语屎棋疏眉朗目说场橚橚探赜钩深天瞩偷鸡盗狗脱难托醉晚谷无名白无穷门乡大夫襄阳礮衔啼泄露邪皮子褉襦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