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去幾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ng qù jǐ hé,以下是詳細解釋:
“去”意為“距離”,“幾何”表示“多少”。整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多少”,實際用于形容兩者之間的差距或差别不大,含反問語氣。
源自《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恭敬與怠慢相差多少?善良與丑惡又有多大區别?)通過反問強調事物表面差異的微小性。
如李群《殺人篇》中:“使法而無變政之震蕩,則奄奄一息,其于支那相去幾何矣。” 表示若缺乏變革,則與衰敗狀态差别不大。
需注意“幾”為多音字,此處讀jǐ(幾何),而非“jī”(茶幾)。
相去幾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兩個事物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相去幾何的字由3個部首組成:目、立、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4。
相去幾何最早來源于《莊子·人間世》:“彼丈夫,固知有取而近者也,知有相去而遠者也。”後來被引申為表示事物之間的距離或差距。
相去幾何的繁體字為「相去幾何」。
在古時候,相去幾何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出現過「相去際若」的寫法。
1. 他們的觀點相去幾何,很難達成一緻。
2. 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去幾何。
相距幾何、相差幾何
相隔甚遠、差異巨大
親密無間、相去不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