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墳包的意思、墳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墳包的解釋

[mound] 墳墓地面部分的圓錐形土堆

詳細解釋

墳墓;墳堆。 沙汀 《堰溝邊》:“一個身材高大,拖着兩片沙白胡子的老人,從另一條路上叫住了他;接着橫過一片麥地走來,蹲在路邊一個墳包上面。”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九章:“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地堡,象亂墳包似地一時看不出頭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墳包(fén bāo)是漢語中對墳墓的俗稱,特指地面隆起的土堆狀墳冢。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指埋葬死者後在地面上堆起的土丘,是墳墓的直觀形态。《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墳墓上隆起的土堆”,強調其外形特征。

  2. 構詞解析

    • 墳:本義為土堆,引申為墓葬。《說文解字》注:“墳,墓也。”
    • 包:意為包裹、隆起,形容土堆的鼓脹形态。二字組合突出“以土覆蓋成丘”的視覺特征。

二、文化内涵

  1. 喪葬習俗的體現

    中國傳統土葬中,墳包是“封土為冢”的實物載體,象征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思。其高度、規模在古代曾代表身份等級(如帝王陵稱“陵”,平民墳稱“包”)。

  2. 民間稱謂的演變

    方言中亦作“墳頭”“土墳”,口語化使用體現樸素的生死觀。考古學中則稱“封土堆”,如秦始皇陵封土高約76米,屬典型墳包形态。


三、相關術語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2.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3. 中國考古網.《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2020.

網絡擴展解釋

“墳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墳墓地面隆起的圓錐形或半圓形土堆,是傳統土葬中用于标識墓穴位置的标志性結構。該詞由“墳”(指墓)和“包”(指隆起物)組合而成,結構為左右+半包圍(墳+包)。

2. 文學與語境引用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營造蒼涼或肅穆的氛圍。例如:

3. 相關文化延伸
該詞衍生出“負土成墳”“自掘墳墓”等成語,多與生死觀或警示意義相關。部分方言中,“墳包”也可能代指整個墳墓。

4. 綜合說明
作為喪葬文化的具象符號,“墳包”既體現對逝者的追念,也反映傳統土葬形式的特點。現代語境下,隨着殡葬改革,其實際形态已逐漸多樣化(如石碑替代土堆),但詞彙本身仍保留原有語義。

别人正在浏覽...

巴榄奔離畢業設計鸱鸱遲欠蚩庸大棺眈悅得寸得尺豆實分别門戶風禾盡起風行電擊奉揚告奮勇苟且之心關行骨扇河紀黃狗會客家君蹇剝交換機桀骜不恭精曜救苦救難九霞丹即行積薪候燎濬決聯翻遼遙蘦落曆數流浪漢輪郭録書民械米外史骈蔓僻幽普洛美修斯犬吠之盜痊濟三命灑籤上勤下順繩榘聖覺時蹇手書屬草嘶澀桃之夭夭委政屼嵂無適祥變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