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Xi monarch of Wei state] 名圉( yù),魏國第六君,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276—前243)。釐, xī,同“僖”
安厘王,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一位君主,其正确稱謂應為魏安釐王(“釐”是“僖”或“禧”的通假字,亦常寫作“安僖王”或“安禧王”)。在漢語詞典或曆史人物解釋中,其核心含義如下:
身份與在位時間
魏安釐王(?—公元前243年),姓姬,魏氏,名圉(yǔ),是魏昭王之子,魏國第6任君主。他于公元前276年即位,在位共34年(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
“安釐”釋義與通假字
主要事迹與曆史背景
魏安釐王在位期間是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不斷東侵。他的統治時期見證了:
從漢語詞典和曆史人物角度,“安厘王”(即魏安釐王)指戰國時期魏國君主魏圉。其谥號“安釐/安僖”寓意國家相對安定、君主謹慎畏忌或有過能改。他統治期間經曆了著名的“竊符救趙”事件和合縱抗秦的努力,但因猜忌賢能(如信陵君)及秦國強大,最終未能阻止魏國的衰落。其事迹主要記載于司馬遷的《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等典籍中。
安厘王(又稱安釐王)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六位君主,其具體解釋如下:
安厘王名為魏圉(yù),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76年至前243年,共統治34年。他是魏昭王之子,繼位後延續了魏國在戰國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活動。
安厘王在位期間,魏國處于合縱連橫的複雜局勢中。他通過聯姻(如将妹妹嫁給公子無忌)鞏固内政,同時面臨秦國擴張的壓力。其統治末期,魏國國力逐漸衰弱。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魏世家》或戰國史料。
白衣尚書白足幫工抱薪救焚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北曹本壘鷩鴺餔食毳羽典義凋衰餌術發積俸積富媪符祥鈎鉏憨皮耗憊紅膏會試雞蟲得喪介蟲截串節目牌兢危矜疚開水犀孔爵枯池苦齋了風鸾飄鳳泊蒙化免輸鳴榔目光短淺謙尊而光妾侍青生色期盼缺失趣會去危就安膻膩時酒世緒水發訟夫俗體字談鋒镗鞳忝辱抟空頹虧嵬目鴻耳污漬嘯吟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