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諷谏的意思、諷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諷谏的解釋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指下對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規勸,使其改正錯誤

衡乃拟 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谏。——《後漢書·張衡傳》

詳細解釋

以婉言隱語相勸谏。《史記·滑稽列傳》:“ 優孟 ,故 楚 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而 鄧肅 進詩,諷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閑處光陰》卷上:“《鴛鴦于飛》詩, 管東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為諷諫。” 艾納 《新事舊編》:“我國 戰國 時代有一個 吳國 太子諷谏其父 吳王 夫差 的故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諷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進谏方式,指以委婉含蓄的言辭或比喻暗示的方法規勸君主,使其改正過失。《說文解字》釋"諷"為"誦也",強調用隱語傳達意見;"谏"則為"證也",特指臣子對君主的規勸。二字合稱最早見于《孔子家語》,其核心在于"主文而谲谏",既維護君主尊嚴,又達到勸誡目的。

在具體實踐中,諷谏可分為三種形式:一是詩歌諷谏,如《詩經·大雅》通過比興手法批評時政;二是故事諷谏,如《戰國策》記載的"鄒忌諷齊王納谏",借生活瑣事暗示治國之道;三是器物諷谏,如《新序》所述"曲突徙薪"典故,通過日常事物警示災患。這種勸谏方式因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被《文心雕龍》列為"興治濟身"的重要方法。

權威文獻印證方面,《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飲一鬥亦醉,一石亦醉"的諷谏齊威王事例,印證了諷谏的實踐智慧。《漢書·藝文志》更将"諷谏"确立為專門的學問,列有《諷谏》百篇。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以婉言隱語相勸谏",這一解釋綜合了《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的釋義。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許慎《說文解字》;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劉向《戰國策》)

網絡擴展解釋

諷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委婉、暗示的方式向上級或尊長提出規勸,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本定義 諷谏指下位者用含蓄的言語或比喻手法,對君主、尊長等上位者的錯誤進行勸誡,避免直白批評帶來的沖突。

二、具體解析

  1. 表達特點
    不同于直谏的正面指責,諷谏常借助故事、詩歌、比喻等藝術形式,如《鄒忌諷齊王納谏》中通過妻妾懼君的故事暗示君主受蒙蔽的處境。

  2. 曆史場景
    在古代政治中,臣子為規避觸怒帝王的風險,多采用這種勸谏方式。例如《史記》記載優孟通過模仿楚莊王愛馬的行為,成功勸阻厚葬馬匹的荒謬政令。

  3. 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下,可延伸為職場或生活中對上級、長輩的委婉建議,如通過數據分析暗示決策風險,而非直接否定方案。

三、注意事項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張衡傳》,現代常見于曆史典故分析和修辭手法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敗朽八殥備要别個鼻風承前啟後楚絃麤骨地脈抵樁斷心碓機撫藏覆公折足傅相貢高猴楂皇章華辇護種教言舊落羁誘橘露枯樹賴賬六享龍光瑞像樓宮盧盧籮兜弭檝能幹撚梢子褭骖偏惡拼夥辟彊婆餅焦青牛秦晉之好入境問俗撒腿山腳閃榆折床身勢學詩鈔視履鼠莽草貪命銅帽囤積灣澳威蕤無舛仙輀憲台惜敗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