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築,古代一種弦樂器,似筝,以竹尺擊之,聲音悲壯。《史記·刺客列傳》:“至 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 高漸離 擊築, 荊軻 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後以“擊築”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 明 張煌言 《愁泊》詩:“往事分明堪擊築,浮生那得數啣杯。” ********* 《金縷曲·寄北京丁巽甫楊金甫仿顧梁汾寄吳季子》詞:“記離時,都門擊築, 漢 臯賭酒。”
“擊築”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擊築”指演奏古代弦樂器“築”的動作。築的外形似筝,以竹尺敲擊琴弦發聲,音色悲壯。其讀音為jī zhú(“築”在此處讀第二聲)。
2. 曆史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源于《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轲刺秦”前的場景:高漸離在易水邊擊築,荊轲和歌,衆人悲泣送别。後世因此用“擊築”比喻慷慨悲壯的情感表達 或悲歌送别的場景,如明代張煌言詩句“往事分明堪擊築”即借典故抒懷。
3. 樂器結構與特點
築為戰國時期流行樂器,形制類似筝,通常有13弦,弦下設柱。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持竹尺擊弦發聲。其悲怆音色與曆史事件結合,強化了詞語的文學意象。
4. 擴展用法
部分語境中,“擊築”可引申為形容技藝高超的表現(如音樂、藝術領域),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樂器形制或典故細節,可查閱《史記》原文或古代樂器研究資料。
擊築(jī zhú)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用手指或樂器敲打琴弦或器物以發出聲音。下面我們來詳細解析這個詞語。
擊築這個詞可以分解為“擊”和“築”兩個部分。其中,“擊”部表示用力敲打,屬于“手部”的意義;“築”部則表示搭建或建造,屬于“竹部”的意義。
根據筆畫數,擊這個字有5畫,築這個字有12畫。
擊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演奏中。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彈撥樂器進行音樂表演,敲打琴弦或樂器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演奏方式。擊築一詞就是從這種音樂表演中衍生出來的。
擊築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擊築」。
在古代,擊築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資料記載,在古籍中,擊和築這兩個字的形狀可能和現在有所差異,但整體含義和音讀沒有變化。
1. 演奏家專注地擊築着琴弦,音符隨之飛揚。
2. 音樂會上,鼓手用力擊築着鼓面,引發了雷鳴般的聲響。
擊鍵、擊打、擊拍、築巢、築室、築基。
敲擊、打鳴、敲打。
彈奏、撥弦、輕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