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遣散。《晉書·武帝紀》:“十四年春正月癸亥,詔 淮 南所獲俘虜付諸作部者一皆散遣,男女自相配匹。”《宋史·後妃傳上·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後》:“未及條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李尚書 雍熙 學道,散遣歌姬。”
"散遣"是由"散"與"遣"組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将聚集的人或事物有秩序地分散安排。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包含兩個語義層次:一是對集體進行解散,二是對解散後的個體進行合理安置,強調系統性的分派過程。
從構詞法分析,"散"取《說文解字》"分離、解散"之本義,"遣"則承襲《玉篇》"發付、遣送"的古義,二字組合形成遞進式動作。該詞常見于古代軍政文書,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散遣士卒,各歸鄉裡",即指東漢初年裁撤軍隊并妥善安置士兵的史實。
在現代漢語語用中,"散遣"多用于特定語境:一是指企業結構調整中的人員分流,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證"工廠改制後散遣冗餘員工";二指應急狀态下的人群疏散,如民政部門應急預案中"災後散遣安置受災群衆"的标準化流程。需要注意的是,該詞與"解散"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強調解散後的安置環節,後者側重集體形态的解除。
“散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演變和現代用法區分理解:
一、基本釋義 拼音:sàn qiǎn( )
二、詳細解釋
古代用法:遣散、解散
現代用法:排解情緒
三、使用場景差異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優先考慮“遣散”含義,現代文本則多指向情緒疏導。
八觀六驗白蒼蒼搬兵鼻窪子捕風弄月不賴步帳初中生大公至正等宜蠹書蟲讀者二兇犯想發射窗口缟纻之交歸桡棍精慧觀諱所溷肴郊墅驕泰碣石館荊國金鼙金泉酒官糾問枯鳣吏課陵弱暴寡柳花裙隆慶窯虜役旅夢旅飲馬轲螺免調名高民學木匣昵稱尼阻期契颀碩屈賈壤童上烝下報瘦島蜀精躺卧悌睦頽鬧韋康甕鼻烏嘷小敍蕭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