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奴隸;奴仆。 漢 劉向 《列女傳·鄒孟轲母》:“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
(2).謂奴役。《後漢書·岑彭傳》:“ 彭 見諸耆老,為言大 漢 哀愍 巴 蜀 久見虜役,故興師遠伐,以讨有罪,為人除害。”
“虜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名詞義:奴隸;奴仆
指被俘獲或受壓迫成為他人驅使的群體。如《列女傳·鄒孟轲母》中提到:“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強調若不行正道便會淪為奴仆。此義項在《後漢書》等文獻中也有體現,反映古代社會對俘虜或底層人群的稱呼。
動詞義:奴役
指用暴力或權力迫使他人服從、勞作的行為。例如《後漢書·岑彭傳》記載,東漢将領岑彭以“巴蜀久見虜役”為名,讨伐壓迫百姓的勢力。此用法強調對他人的控制和剝削。
字詞分解補充:
此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人或行為。
虜役指的是對俘虜或敵人的人民進行奴役、勞役或壓迫。
虜役的拆分部首是義字旁(亻)和彳字旁(⻌),總共有12畫。
虜役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中,原意是指奴役俘虜。後來逐漸引申為對敵人的人民進行奴役、勞役或壓迫。
虜役
虜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虜役,與現代寫法保持一緻。
1. 戰敗的國家往往會被對手虜役,使之付出巨大代價。
2. 曆史上許多被虜役的人民為了争取自由而進行奮起反抗。
奴役、勞役、壓迫、俘虜、戰俘
奴隸、苦役、奴役勞工
解放、自由、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