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歸舟。 唐 戴叔倫 《戲留顧十一明府》詩:“未可動歸橈,前程風浪急。”
“歸桡”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歸桡”意為“歸舟”,指返回的船隻。其中“桡”本義為船槳,此處借代船隻。例如唐代戴叔倫《戲留顧十一明府》中的詩句:“未可動歸桡,前程風浪急”,即用“歸桡”表達歸舟之意。
有來源提到“歸桡”為成語,解釋為“回歸正途”(發音guī huáng),并關聯射箭動作的調整。但此說法存在兩點矛盾:
“歸桡”是古典詩詞中的特定表達,核心含義為“歸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全唐詩》或宋代詞集等原始文獻。
歸桡(guī r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部首為彐(jī)和木(mù),彐通常被稱為"走之彐",表示人的動作,木則表示與木材、森林等相關。
歸桡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出現在《易經·繁露篇》中。在這裡,歸桡指的是船槳返航。這是一個象征回歸、返航的意思,後來引申為歸還、返回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歸桡的寫法為歸槳。槳是指船槳,與歸的意思相符合。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歸桡在古代會寫成歸硃,硃是指一種紅色的石頭,表示回歸之意。
以下是一些關于歸桡的例句:
1. 我們應該歸桡過去的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
2. 他無法抗拒誘惑,最終歸桡了自己的錯誤行為。
歸桡的相關組詞包括歸還、歸程、歸家等。近義詞有返回、返程、回歸等,反義詞則可以是離開、出發、遷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