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幹魚。鳣,魚名。古指鯉、鲟等。 宋 邵雍 《寄謝三城太守韓子華舍人》詩:“此所謂男子,志可得而觀。又何必自苦,形容若枯鱣。”
根據現有資料,“枯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枯鳣(kū zhān)指失去水分的幹魚,是古代對幹制魚類的統稱。其中“鳣”為古漢語中對鲟魚、鯉魚等大型淡水魚的稱呼,如《詩經》中“有鳣有鲔”即指此類魚。
二、字義分解
三、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語詞彙,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中。例如:
四、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相關概念多表述為“魚幹”“幹制魚”。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辭書獲取更權威釋義。
《枯鳣》是一個古漢字詞語,表示鳣魚(音同“鲟魚”)體态瘦弱、枯槁的樣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部,右邊是“真”部。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爾雅》中所記載的一種珍貴魚類,那時它被人們用來形容幹癟無肉的樣子。
拆分《枯鳣》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木”(左邊),“王”(右邊)
筆畫:共計11畫,具體為2畫(木部)+9畫(王部)
在繁體字中,“枯鳣”的寫法為「枯鱘」。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也有一種寫作「鲲鳣」的寫法。
1. 這條魚已經饑瘦如柳,簡直是一條枯鳣了。
2. 經過了長時間的幹燥,植物的葉子漸漸變得枯鳣起來。
3. 他臉色蒼白,眼神呆滞,整個人像一隻枯鳣的老鷹。
組詞:枯瘦、焦瘦、憔悴、羸弱
近義詞:痩、瘦弱、憔悴
反義詞:肥壯、健康、豐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