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雜的名稱。指各種事物的名稱。《荀子·正名》:“後王之成名:刑名從 商 ,爵名從 周 ,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
“散名”是古代哲學及語言學中的一個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分散、雜多的具體事物名稱,與刑名、爵名等制度性名稱形成對比。以下是詳細解釋:
“散名”指各類具體事物的名稱,尤其指未被系統化分類的日常事物名稱。例如自然萬物(如草木、山川)和人類行為(如情感、能力)的稱謂均屬于散名範疇。
荀子的分類
荀子在《正名》中将名稱分為四類:
董仲舒的補充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以祭祀名稱舉例,如春祭稱“祠”、夏祭稱“礿”等,說明散名具體應用場景。
根據荀子理論,散名可分為兩類:
以上解釋綜合自《荀子·正名》、董仲舒《春秋繁露》及漢典等權威詞典()。
散名一詞具有多種意義,下面将依次介紹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散名是由「散」和「名」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散」的部首為「攴」,筆畫數為4;「名」的部首為「口」,筆畫數為5。
散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用于形容人們在分散的情況下仍然擁有名聲。後來,它又引申為指沒有正式固定名字、不被廣為知曉或不為人所熟知的人。
散名的繁體字為「散名」,沒有太大的變化,并且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意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散」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攴」部的形狀和4個筆畫;而「名」字的寫法相對保持穩定,仍然以「口」部為主,有5個筆畫。
1. 對于這位戰鬥英勇、默默無聞的士兵,雖然他沒有被載入史書,卻也算得上是一個散名英雄。
2. 在文壇上,有許多散名作家默默耕耘,他們的作品或許沒有被廣大觀衆所知,但卻紮根于深山中,充滿了人情味。
散名可以作為一個詞語,不常見于組詞。除此之外,它一般獨立出現。
散名的近義詞包括:無名、默默無聞、不被人所知。
散名的反義詞包括:有名、知名、出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