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塵刹刹的意思、塵塵刹刹的詳細解釋
塵塵刹刹的解釋
佛教語。《華嚴經》所說的“圓融平等”的境界。謂一一微塵之中皆現無數國土(刹),而國土中又有微塵,微塵中又有國土,重重無盡,平等無礙。華嚴宗據以成立“十玄門”中的“微細相容安立門”。見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等。 唐 澄觀 《華嚴經隨疏演義抄》卷二七:“上經中明:塵塵刹刹,佛佛生生,皆悉融攝,事事相望。即雲一一各各融攝,即是無差。” 宋 朱熹 《公濟和詩見闵耽書勉以教外之樂以詩請問》之一:“至理無言絶淺深,塵塵刹刹不相侵。” 清 金喟 《<離騷經>序》:“周以常住為義,易以變易為義……塵塵刹刹,無不普遍,又復塵塵周于刹刹,刹刹周于塵塵,然後世界自見其易,聖人時得其常,故雲‘周易’。”
詞語分解
- 塵塵的解釋 .佛教語。猶言世界。 宋 蘇轼 《遷居》詩:“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刼,塵塵各有際。” 趙次公 注:“佛以世界為塵,塵塵有際,言物各有世界也。” 宋 範成大 《十月二十六日偈》:“窗外塵
- 刹刹的解釋 象聲詞。 葉聖陶 《一個練習生》:“他拿起鋼筆,刹刹地在紙面上寫上兩個紅字。”
專業解析
"塵塵刹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佛教哲學意蘊的詞彙,源自華嚴宗的核心思想"事事無礙法界觀",用以描述宇宙萬法相互含攝、圓融無礙的境界。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塵塵刹刹"由"塵"與"刹"疊加構成:
- 塵(chén):原指微小的塵埃,引申為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位,象征極微細的事物或現象。在佛教中常喻指世間一切有為法(緣起生滅的事物)。
- 刹(chà):梵語"क्षेत्र"(kṣetra)的音譯省稱,意為國土、世界、佛土。一尊佛教化的國土稱為一佛刹,如"娑婆世界"即釋迦牟尼佛的化土。
- 塵塵刹刹:字面指"每一粒微塵中都包含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深層含義是強調極小(塵)與極大(刹)相互含攝、互融互即,小中現大,大中容小,重重無盡。它形象地表達了宇宙萬法在空間上無礙交融、在本質上平等一如的實相。
二、核心哲學内涵
- 事事無礙:華嚴宗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事)與現象(法)相互依存、互為緣起,彼此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與障礙。一粒微塵(極小)與一個佛國世界(極大)看似懸殊,實則相互含容,微塵不礙佛刹,佛刹不礙微塵。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一微塵("一")都具足全法界("一切")的體性與功用;反之,全法界的信息與能量也蘊含在任一微塵之中。"塵塵"代表無量微塵(一切),"刹刹"代表無量佛刹(一切),二者交融互攝,體現"一多相即"的圓融觀。
- 法界緣起:萬法皆由真如法性(宇宙終極真理)隨緣而起,同源共體。因此,無論大小、遠近、淨穢等差别相,其本質皆平等無二(空性),故能相互含攝無礙。
三、典籍出處與引用
該概念直接源于佛教華嚴經典及祖師大德的闡釋:
- 《華嚴經》 是根本依據,其中《華藏世界品》詳細描繪了重重無盡的世界海結構,如"一微塵中,各示現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刹"(大意),奠定了"塵刹互融"的理論基礎。
- 唐代澄觀《華嚴經疏》 闡釋道:"一塵含空有之像,具十玄無礙之門。" 意指一粒微塵即含攝真空妙有之相,具足華嚴宗揭示法界圓融的十種玄妙法門。
- 宋代普濟《五燈會元》 記載多位禅師以"塵塵刹刹"示機鋒,如卷十五:"盡十方世界是沙門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裡,盡十方世界無一人不是自己。" 此公案體現了"塵刹"即自性、心包太虛的禅境。
四、權威詞典釋義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塵塵刹刹,謂于一微塵中現無數刹(國土),而一刹複現無數塵,塵塵刹刹,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也。顯事事無礙之法界者。" 此定義精要概括了其佛教哲學内涵。
- 《漢語大詞典》:"佛教語。謂世界一切事物重重無盡、相互含攝。塵,指微塵;刹,指國土。" 确認了其作為佛教術語的身份及基本含義。
總結
"塵塵刹刹"不僅是一個詞彙,更是華嚴哲學"無盡緣起、圓融無礙"宇宙觀的濃縮表達。它揭示:看似微不足道的微塵蘊含無量佛國,浩瀚佛國亦由微塵構成,二者相即相入,無分無别。此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佛教思想(尤其是華嚴、禅宗)及傳統文化對宇宙人生的認知。
參考來源: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數據庫 [線上]:http://www.cbeta.org/
- 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5冊,No. 1735
- 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線上閱讀平台(如"中華典藏網")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塵塵刹刹"詞條,上海醫學書局1922年版(或權威線上版本如"佛學辭典線上")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塵塵刹刹"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塵塵刹刹”是佛教術語,源自《華嚴經》的哲學思想,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 佛教語境:該詞描述《華嚴經》中“圓融平等”的境界,即每一粒微塵(極小的物質單位)中都包含無數世界(刹土),而這些世界中的微塵又包含更多世界,形成無限循環、相互包容的宇宙觀。
二、哲學背景
- 華嚴宗理論:屬于華嚴宗“十玄門”中的“微細相容安立門”,強調微觀與宏觀的無礙交融。例如,一粒沙可含三千大千世界,體現萬物互攝互入的圓融性。
- 梵語詞源:“刹”為梵語“kṣetra”音譯,意為國土或世界;“塵”即微塵。組合後表達“無量微塵構成無量世界”的時空觀。
三、發音與結構
- 讀音:chén chén shā shā(“刹”此處讀shā,與“沙”同音)。
- 構詞特點:通過疊詞形式(塵塵+刹刹)強化“無限疊加”的意象,類似中文成語“生生世世”的修辭手法。
四、現代引申
部分非權威解釋(如)将其引申為“形容瑣碎繁雜的事物”,但此用法偏離佛教原意,需注意語境區分。傳統文獻中,該詞多用于宗教或哲學讨論,如明代張居正詩句“深心奉塵刹”即表達虔誠的修行态度。
建議:若需深入理解,可參考《華嚴經探玄記》原文或華嚴宗相關研究,以把握其完整的哲學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瀑溜怖恐采訪使采戲常類産穑寵訪寵重躊躇不決大曆十才子叨榮打噴嚏調沃餌料發短心長附薦高縱革改歌行跪土地筀竹惑着教典結诰齌怒儁乂郎君靓白兩淚汪汪奁匣立品流賈摟溝子輪王露樸旅望面目一新靡從陌上桑間母校暖屋丕則麒麟鬥瓊廚金穴豈若全相确乎不拔帬帽軟管山第上嫚下暴沈惡率常水葫蘆陶遠圖版外曾祖五石瓠舞譜險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