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缌衰的意思、缌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缌衰的解釋

亦作“ 緦縗 ”。古代王為諸侯之喪服。《周禮·春官·司服》:“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緦衰,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絰。” 鄭玄 注:“緦,亦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漢書·王莽傳上》:“《周禮》曰‘王為諸侯緦縗’,‘弁而加環絰’,同姓則麻,異姓則葛。攝皇帝當為 功顯君 緦縗,弁而加麻環絰,如天子弔諸侯服,以應聖制。”《北齊書·神武帝紀下》:“六月壬午 魏帝 于 東堂 舉哀,三日,制緦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缌衰(拼音:sī shuāi)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一種,屬于“五服”中最輕的喪服等級,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1. 定義與用途
    缌衰是周代禮儀中,君王為諸侯去世時所穿的喪服。根據《周禮·春官·司服》記載,王根據臣子身份差異選擇不同等級的喪服:為三公六卿穿“錫衰”,為諸侯穿“缌衰”,為大夫士則穿“疑衰”(一種更粗疏的麻布喪服)。

  2. 材質與形制
    缌衰用“十五升布去其半”的細麻布制成(“升”是古代布匹密度單位),即經過精細加工但未漂白的麻布,僅處理麻線而未處理布料表面。其配套首服為“弁绖”(一種喪禮用的麻布帽)。

  3. 等級與分類
    根據親疏關系,同姓諸侯與異姓諸侯的缌衰材質略有區别:同姓用麻,異姓用葛。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曾為異姓諸侯“弁而加麻環绖”,以符合禮制要求。

  4. 曆史實例
    北齊時期,《北齊書》記載魏帝為神武帝服喪三日,并制定缌衰之禮,說明這一制度在後世仍有沿用。

缌衰是古代君王對諸侯表達哀悼的特定禮儀服飾,體現了周禮中“尊尊”的等級觀念。其名稱中的“缌”指細麻布,“衰”即喪服,共同構成輕喪服的代稱。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缌衰》的意思

《缌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織物覆蓋、包裹或點綴。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缌衰》的拆分部首是“缶”和“衣”,共計13畫。

來源

《缌衰》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章·大宛》中,描述了楚國宰相《休屠王》的兒子《缌貞》之死。後來作為詞語引用,用來形容用織物覆蓋或點綴。

繁體

《缌衰》的繁體字為「緦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缌衰》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縠藹”、“綦衰”等。

例句

1. 她穿着一襲缌衰的衣服,更顯得莊重肅穆。

2. 家裡的桌椅上綴滿了精美的缌衰,顯得華麗而典雅。

組詞

缌繡、缌制、缌飾、缌補、缌缬、缌飾等。

近義詞

繡花、裱衣、裁縫、衣飾等。

反義詞

素雅、樸素、簡約、樸實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