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廟的意思、三廟的詳細解釋
三廟的解釋
指古代大夫為供祀祖先所立之廟。《禮記·王制》:“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禮記·祭法》:“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 清 方苞 《教忠祠規序》:“古者建國始得立五廟。 北宋 以前猶有四廟、三廟、二廟之制。”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風》《雅》行於三廟而《頌》聲絶,樂乃亡矣。”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廟的解釋 廟 (廟)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廟。宗廟。太廟。 供神佛或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廟。嶽廟。寺廟。 王宮的前殿,泛指朝廷:廟堂。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廟"是中國古代宗廟制度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周代禮制中天子或諸侯為祭祀祖先所設立的三種類型宗廟的合稱。其具體含義與構成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構成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周代宗法制度規定:
- 太祖廟:供奉始封之君(即王朝或封國的開創者),是宗廟系統的核心,永不遷毀,象征國本永固。
- 昭廟與穆廟: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
- 昭廟:供奉父輩祖先(如父、祖父等奇數代先祖)。
- 穆廟:供奉子輩祖先(如子、曾孫等偶數代先祖)。
- 例如:天子七廟包含太祖廟加三昭三穆,諸侯五廟含太祖廟加二昭二穆(《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 禮制淵源:三廟制度源于周代宗法制與分封制,通過祭祀區分親疏、明确繼承秩序,體現"尊祖敬宗"的倫理觀念(《周禮·春官》詳載廟制規範)。
- 功能意義:
- 政治象征:太祖廟代表政權合法性來源,昭穆廟體現世代傳承。
- 社會規範:強化血緣紐帶,維護宗族内部等級秩序(《禮記·祭統》:"廟制所以序昭穆也")。
- 後世演變:漢代以降廟制簡化,但"三廟"作為禮學概念仍被曆代學者引用,如宋代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辨析廟制時多次提及昭穆之序。
三、學術權威參考
- 古代典籍:
- 《禮記·王制》(中華書局點校本)明确記載廟制等級。
- 《周禮·春官·小宗伯》載:"辨廟祧之昭穆",規定廟次排列職責。
- 現代研究:
- 錢玄《三禮通論》:系統考證周代廟制結構,指出"三廟"是諸侯禮的核心框架。
- 楊寬《西周史》:結合金文與文獻,分析昭穆制度與宗廟祭祀的關聯性。
四、文化延伸
"三廟"一詞在曆史文獻中常代指國家祭祀體系,如唐代柳宗元《箕子碑》以"修其三廟"喻指政權延續。現代漢語中雖不再使用,但作為禮制術語仍見于史學、考古學研究。
參考來源:
: 錢玄. 三禮通論.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 楊寬. 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網絡擴展解釋
“三廟”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制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大夫(官職名)為供奉和祭祀祖先所設立的宗廟制度,通常包含三座廟宇。
二、詳細說明
-
禮制依據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大夫階層可立三廟,包括:
- 昭廟:供奉父親;
- 穆廟:供奉祖父;
- 太祖廟:供奉始祖或家族顯赫祖先。
-
祭祀規範
三廟的祭祀活動需遵循嚴格禮儀,如《禮記·祭法》提到“大夫立三廟二壇”,即除廟宇外還需設祭壇,且祭祀僅限特定時節。
三、曆史演變
- 早期制度:西周至漢代,宗廟數量與身份等級直接相關,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
- 後世變化:清代方苞在《教忠祠規序》中提到,北宋以前存在四廟、三廟、二廟等簡化形式,反映禮制隨時代調整。
四、其他含義
現代語境中,“三廟”偶爾被引申為“三座廟宇組成的景觀”,形容壯麗景象,但此用法非曆史本義,多見于文學或口語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禮記》原文或相關禮制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狠百試本格不龔布囊其口怅觸啜菽飲水雌花村史擋口丹華丹氣的的圓德全電話間頂門骨冬箑夏裘奪魄讀書人惡貫滿盈房陵風局共合故事孤雲互讦火鎌火器營簡汰節降經紗九壘久遊隴頭吟内材内任内在關系逆生悭悭千姿百态衾裳磬欬青堂城群議人英散播三折肱為良醫煞繩社客盛唐史君十字街水監泗濱友司寇蒐羅探察翫兵仙京先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