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議的意思、群議的詳細解釋
群議的解釋
衆人的議論。《後漢書·馬援傳》:“帝大喜,引入,具以羣議質之。” 唐 劉禹錫 《唐故韋公集紀》:“羣議鬨然,俟公一言而定。” 宋 李綱 《靖康傳信錄》卷上:“上為羣議所惑,默然無所主。”
詞語分解
- 群的解釋 群 ú 相聚成夥的,聚集在一起的:群島。群山。群書。群芳。群居。群落(?)。群集。群雕。群蟻附膻(許多螞蟻附着在有膻味的東西上;喻臭味相投的人趨炎附勢,追逐私利)。 衆人:群衆。群情。群雄。群策群力。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群議”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拼音:qún yì
含義:指“衆人的議論”。該詞強調多人共同參與讨論或辯論,常涉及集體意見的表達與決策過程。
二、詳細說明
-
詞義解析
- “群”指衆多的人或事物,“議”指讨論、辯論,合起來表示多人共同探讨問題。
- 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朝廷、社會或群體中對某一議題的廣泛讨論,例如《後漢書》記載:“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議質之”。
-
延伸意義
- 強調集體智慧的重要性,如“通過群策群力,可得出更優方案”。
- 也可指因意見分歧引發的争議,如宋代李綱提到“上為群議所惑,默然無所主”。
三、用法示例
-
古代文獻
- 唐代劉禹錫:“群議哄然,俟公一言而定。”(《唐故韋公集紀》)
- 宋代《靖康傳信錄》:“釁端既開……群議蜂起。”
-
現代場景
- 適用于描述會議、公共事務讨論等場景,例如:“此事需廣求群議,方能服衆。”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後漢書》《靖康傳信錄》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群議
“群議”是一個表示衆多人員集體讨論、發表意見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詞由“羊”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有5畫和7畫。
來源
“群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描述人們在重要事務上進行集體讨論和表達不同意見的情景。
繁體
“群議”的繁體字為「羣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群議”可以采用不同的字體和風格,如篆書、隸書等。具體寫法因時代而異。
例句
1. 在新法律的制定過程中,政府組織了群議會議,聽取了各行各業代表的意見。
2. 這個社區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平台,他們可以通過群議來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
組詞
集體讨論、發言、民主、大會、參與、會議
近義詞
協商、讨論、商議、議事
反義詞
獨斷、專斷、命令、號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