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庙的意思、三庙的详细解释
三庙的解释
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礼记·祭法》:“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 清 方苞 《教忠祠规序》:“古者建国始得立五庙。 北宋 以前犹有四庙、三庙、二庙之制。”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风》《雅》行於三庙而《颂》声絶,乐乃亡矣。”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庙的解释 庙 (廟)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庙。太庙。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庙。岳庙。寺庙。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庙堂。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三庙"是中国古代宗庙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周代礼制中天子或诸侯为祭祀祖先所设立的三种类型宗庙的合称。其具体含义与构成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构成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周代宗法制度规定:
- 太祖庙:供奉始封之君(即王朝或封国的开创者),是宗庙系统的核心,永不迁毁,象征国本永固。
- 昭庙与穆庙: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
- 昭庙:供奉父辈祖先(如父、祖父等奇数代先祖)。
- 穆庙:供奉子辈祖先(如子、曾孙等偶数代先祖)。
- 例如:天子七庙包含太祖庙加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含太祖庙加二昭二穆(《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礼制渊源:三庙制度源于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通过祭祀区分亲疏、明确继承秩序,体现"尊祖敬宗"的伦理观念(《周礼·春官》详载庙制规范)。
- 功能意义:
- 政治象征:太祖庙代表政权合法性来源,昭穆庙体现世代传承。
- 社会规范: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内部等级秩序(《礼记·祭统》:"庙制所以序昭穆也")。
- 后世演变:汉代以降庙制简化,但"三庙"作为礼学概念仍被历代学者引用,如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辨析庙制时多次提及昭穆之序。
三、学术权威参考
- 古代典籍:
- 《礼记·王制》(中华书局点校本)明确记载庙制等级。
- 《周礼·春官·小宗伯》载:"辨庙祧之昭穆",规定庙次排列职责。
- 现代研究:
- 钱玄《三礼通论》:系统考证周代庙制结构,指出"三庙"是诸侯礼的核心框架。
- 杨宽《西周史》:结合金文与文献,分析昭穆制度与宗庙祭祀的关联性。
四、文化延伸
"三庙"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常代指国家祭祀体系,如唐代柳宗元《箕子碑》以"修其三庙"喻指政权延续。现代汉语中虽不再使用,但作为礼制术语仍见于史学、考古学研究。
参考来源:
: 钱玄. 三礼通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杨宽. 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网络扩展解释
“三庙”是一个源自古代礼制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大夫(官职名)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所设立的宗庙制度,通常包含三座庙宇。
二、详细说明
-
礼制依据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夫阶层可立三庙,包括:
- 昭庙:供奉父亲;
- 穆庙:供奉祖父;
- 太祖庙:供奉始祖或家族显赫祖先。
-
祭祀规范
三庙的祭祀活动需遵循严格礼仪,如《礼记·祭法》提到“大夫立三庙二坛”,即除庙宇外还需设祭坛,且祭祀仅限特定时节。
三、历史演变
- 早期制度:西周至汉代,宗庙数量与身份等级直接相关,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 后世变化:清代方苞在《教忠祠规序》中提到,北宋以前存在四庙、三庙、二庙等简化形式,反映礼制随时代调整。
四、其他含义
现代语境中,“三庙”偶尔被引申为“三座庙宇组成的景观”,形容壮丽景象,但此用法非历史本义,多见于文学或口语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礼记》原文或相关礼制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摆触宝蜡保修包准儿贬义词冰窟冰纨不聊生不壹而三材致唓嗻赤坂筹画辞巧理拙璀玮低凹肚束三条篾飞遁离俗奋臂甘辛共晶汉皓黑鸦鸦健拔兼收并采徼驳骄耻夹望车急变济护继世救施磕打苦役另楚寒巫立式礼庠毛脸梅桃子目听脑气筋嫩鲜鲜暖律嫖娼洽闻强记青苗确评臊膻上边深覆圣猷衰德送眼流眉苔岑堂户瞳仁惟翰武净贤歌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