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人相對擊掌三次,表示說話算數。揚劇《鴻雁傳書》:“我豈能把三擊掌的事兒忘幹淨。我發誓不見那嫌貧愛富的人。” 柯岩 《“小迷糊”阿姨》詩:“講從此要永遠和他做好朋友,還和他三擊掌表示說到做到。”
“三擊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兩人相對擊掌三次,象征鄭重承諾或誓言,表示說話算數、絕不反悔。這種形式源于古代宴會禮儀,後演變為強調誠信的象征行為。例如揚劇《鴻雁傳書》中,角色通過三擊掌表達堅守諾言的決心。
在京劇《紅鬃烈馬》(又名《三擊掌》)中,此詞是核心情節:唐代丞相王允之女王寶钏因婚事與父決裂,兩人三擊掌立誓永不相見,凸顯斷絕關系的決絕。這一場景成為傳統戲曲中表達“君子一言,驷馬難追”的經典橋段。
在五行通背拳中,“三擊掌”是一種實戰技法,強調快速連擊與虛實變化。通過三次拍掌動作(出手為掌、變拳攻擊、後撤捋帶),體現“一引、二管、三打”的搏擊策略,屬于隱蔽性較強的招式。
古代擊掌起初是舞蹈中的動作(如壁畫記載),後衍生為承諾方式。三次擊掌較單次更顯鄭重,常見于嚴肅約定或江湖規矩。
三擊掌是一個成語,指的是連續三次拍手。
三擊掌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十。
三擊掌最早出自《莊子·逍遙遊》中的一段描寫。這段文字描述了莊子去見楊朱前在山林間苦行修道,楊朱對莊子的修道成果表示懷疑,莊子便開始表演起了三擊掌。
三擊掌
在古代漢字中,指引發手掌相互碰擊的動作。
他們鼓掌起來,掌聲如同雷鳴,轟然作響,三擊掌以示慶賀。
鼓掌、拍手、擊掌
擊節、拊掌、贊歎
無掌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