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鄙罪惡之事。《南齊書·郁林王紀論》:“既而諐鄙内作,兆自宮闈,雖為害未遠,足傾社稷。”
“諐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bǐ,其含義指卑鄙、罪惡之事,常用于描述道德敗壞或品行低劣的行為。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南齊書·郁林王紀論》:“諐鄙内作,兆自宮闱”,意為卑劣之事在宮廷内部滋生,足以危害國家社稷。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中,用以批判道德層面的嚴重問題。
《諐鄙》(Qiān bǐ)是一個中文詞語,形容人或事物的低下、卑劣、可恥、無足輕重等方面。它用來嘲諷、鄙視、輕視或否定某人或某事物的價值、能力或品質。
《諐鄙》是由“言”和“鬼”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言”(yan)是指人的言語、語言,它的筆畫為7;而“鬼”(gui)指的是神秘、恐怖的事物,它的筆畫為9。
《諐鄙》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擊鼓》中:“幡蔽翡翠,諐鄙我室。”在古代文獻中,《諐鄙》多用于描述人們對一些無足輕重的事物或人物的不屑、輕視的态度。
繁體字“諐鄙”和簡體字“蔑視”具有相同的意思。繁體字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諐鄙”分别有一些不同的寫法,如“慳悲”、“綪矢”等。這些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但依然傳達着相似的意思。
1. 他的言行舉止真是諐鄙,完全無法讓人尊敬。
2. 這部電影隻是一部平庸之作,毫無價值,簡直諐鄙至極。
諐鄙的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 諐鄙無恥
- 諐鄙卑劣
- 諐鄙可惡
- 諐鄙下流
諐鄙的一些近義詞有:
- 卑劣
- 可恥
- 下賤
- 鄙陋
諐鄙沒有固定的反義詞,但可以使用一些相反的詞語來表示相反的意思,如:
- 高尚
- 崇高
- 值得尊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