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景鐘 ”。
亦作“ 景鐘 ”。1. 春秋 晉景公 所鑄之鐘。《國語·晉語七》:“昔克 潞 之役, 秦 來圖敗 晉 功, 魏顆 以其身卻退 秦 師于 輔 氏,親止 杜回 ,其勳銘於景鐘。” 韋昭 注:“景鐘, 景公 鐘。”後以“景鐘”為褒功的典實。 漢 楊修 《答臨淄侯箋》:“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銘功景鐘,書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 唐 獨孤及 《代書寄上裴六冀劉二颍》詩:“及時當樹勳,高懸景鐘銘。” 明 許自昌 《水浒記·聚義》:“祗令文字傳青簡,不使功名上景鐘。”
(2).大鐘。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龍淵不能勿操而斷犀兕,景鐘不能莫扣而揚洪聲。”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諸郊壇行禮》:“又有大鐘,曰景鐘。” 明 宋濂 《鳳陽府新鑄大鐘頌》:“所謂景鐘,大鐘也。”
(3).傳說 黃帝 時五鐘之一。《管子·五行》:“昔者 黃帝 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重心,三曰黃鐘灑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黑鐘隱其常。”
景鐘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禮樂重器
景鐘指古代用于祭祀或重大儀式的青銅樂鐘。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景鐘形制莊重,音色渾厚,常與編磬配合使用,代表禮樂制度中的“金石之聲”。《左傳·襄公十一年》提到“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绛,始有金石之樂”,其中“金”即包含景鐘類青銅樂器。
功勳銘刻
在曆史文獻中,景鐘特指銘刻君主或功臣事迹的紀念性鐘器。《文選·潘嶽〈西征賦〉》注引《東觀漢記》載:“顯宗特诏賈逵入講,使發出《左氏傳》大義,令景鐘書功德”,此處景鐘作為功績載體的功能得到印證。
人名代稱
該詞在特定語境中可指曆史人物。如《漢語人名大辭典》收錄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景鐘”,其人名取自“景行維鐘”的典故,喻德行如鐘聲般遠播。此類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的人名稱謂體系。
“景鐘”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指晉景公為紀念魏顆擊敗秦軍的戰功而鑄造的青銅禮器。典出《國語·晉語七》記載,魏顆在輔氏之戰中擒獲秦将杜回,其功勳被銘刻于景鐘。後世以此象征褒獎功績的典範,如漢代楊修《答臨淄侯箋》中"銘功景鐘"即用此典。
作為古代大型鐘器的泛稱,《管子·五行》提及黃帝以五鐘對應五行,其中"景鐘"屬中央土德之器。此用法在文獻中多指形制宏偉的鐘類禮樂重器。
現代語境下,該詞也指公共場所兼具計時與裝飾功能的景觀鐘(如廣場鐘樓),具有廣告載體、智能照明等實用功能。但此含義與古代詞義無直接關聯,屬同名異實現象。
辨析提示:在古文閱讀中遇到"景鐘",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若涉及褒功典故則取第一義,若描述鐘器形制則取第二義。現代城市景觀鐘為獨立發展概念,不宜與古典詞義混淆。
骜岸拔禾博文約禮腸荒腹熱猖洋忏七逞芳調亭斷事二生二尾子伏寇給複孤島瞽工海潮寒乞號角貨本簡直借觀介介然曠失潦旱愣愣瞌瞌梨園子弟陸兵洛女腼貌命彩泯墜耐火捧托千金不換啓戶輕才罄空清響親密熱擦榮納三冠閃動升音攝試師望説家輸氣四倒算缗錢損省騰翥填字謎未識一丁威儀師溫克鄉君湘絃險狠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