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天時、地利、人和。《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經既飭,君乃有國。” 郭沫若 集校:“三經,謂天時、地利、人和。‘正彼天植’,地利也;‘風雨無違’,天時也;‘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
(2).儒家的三部經書。指《易》、《詩》、《春秋》。《漢書·五行志下之下》:“是故聖人重之,載于三經。” 顔師古 注:“謂《易》、《詩》、《春秋》。”
(3).儒家的三部經書。指《詩》、《書》、《周禮》。 王安石 曾撰《毛詩義》、《尚書義》、《周官新義》,合稱《三經新義》。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制科詞賦三經宏博》:“詞賦既罷,而士之所習者皆三經。所謂三經者,又非聖人之意,惟用 安石 之説以增廣之,各有套括。”
(4).儒家的三部經書。指《孝經》、《論語》、《孟子》。《宋史·藝文志一》有 劉元剛 《三經演義》, 清 黃丕烈 輯《三經音義》,均指上述三書。
(5).指《詩》六義中的賦、比、興。《朱子語類》卷八十:“三經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一說指《風》、《雅》、《頌》。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風、雅、頌以性質言:風者,闾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是為《詩》之三經。”
“三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主要含義的梳理:
部分文獻如《宋史·藝文志》提到“三經”可能因時代或學者不同而指向其他組合,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分析。
提示:以上為綜合整理的核心要點,若需完整信息可參考(高權威性)及(中等權威性)的詳細記載。
《三經》指的是儒家經典中的三本經典,即《易經》、《尚書》和《毛詩》。這三本經典被視為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經》的拆分部首為“⺈”和“⺛”,分别位于左側和右側。其中“⺈”可以稱為“亻”的變體,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而“⺛”表示與書籍、文字等相關的事物。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推測《三經》的涵義與人和書籍相關。
根據筆畫計算,《三經》總共包含12個筆畫。
《三經》作為儒家經典,其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易經》是古代蔔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人研究自然變化和人事變化的重要工具;《尚書》是周朝官方編纂的曆史文獻,記錄了周朝的政務和曆史事件;《毛詩》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文學集合,是中國古代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本經典逐漸被後人奉為經典,世代傳承至今。
《三經》的繁體字為「三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寫作《三經》的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漢字寫法的演變經曆了多個階段,而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總體上,古人筆畫的書寫形式比現代稍微獨特一些。
1. 孔子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三經》的重要诠釋者之一。
2. 許多學子奮發苦讀,目标是要精通《三經》。
1. 經書:指的是經典書籍。
2. 經文:指的是經典中的文字内容。
3. 經義:指的是經典中所包含的道德、理論等原則和原文解釋。
1. 學經:指的是學習儒家經典。
2. 研讀經典:指的是深入研究經典内容。
3. 閱讀經典:指的是閱讀經典文獻。
1. 非經:指的是非經典的文獻。
2. 非學經:指的是沒有學習過經典的人。
3. 非經典:指的是不屬于儒家經典的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